归国博士孙爱武摆地摊的事情,自北京电视台最先播报以来,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各种遐想与评论。有人说这是“归国博士清高自傲”,有人说是“中国不重视人才”,也有人说是“中国社会使归国人才落魄生病”。其实,这些评说都不正确。真实的情况是,孙爱武博士在归国前,就已经在美国被诊断出患了精神分裂症中的被害妄想症。

孙爱武在密西根大学的校友陈金晖在博客中回忆,在1月底,孙博士曾给他所有能接触到的电子邮箱群和网络资源发了信,包括其当时在做博士后的密西根大学化工系、密西根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中国驻芝加哥领事馆,以及他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获得博士学位的系,坚持认为他被人监视并且有生命危险,并且于当周五报警。警方检查过他的住所,确认没有监视器,没有会危害他们一家的物品。

后来孙博士被警方带走,先是被送去密西根大学校医院做被害妄想测试,后被转入St.Mary Mercy医院接受为期18 天的强制治疗。其间,中国学生和当地华人团体曾给孙妻提供帮助,并帮助照顾其小孩,但他们发现孙妻精神上也出现问题,也有一定程度的被害妄想。

在美国这样一个崇拜个人主义文化的社会,人际关系都很淡漠,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和华人忙于各自的学习或工作,人际交往也不像在国内那样频繁,也都很淡漠,更不用说与美国人有什么交往了。即使有生活和工作压力,也没有倾诉或能够寻求帮助的朋友。孙博士在美国病发主要与其生活压力有关,他一家五口只靠他一个人在做博士后谋生,其妻子在美国读过研究生但是没有工作,而且要照顾三个小孩,其中有刚出生不久的双胞胎。他在病发后,没有能够及时得到亲朋好友的照顾,他错过了最有效的治疗期。

撇开这些背景,讨论“归国博士摆地摊”,显然没有任何意义。此时此刻,媒体继续对孙博士本人进行采访和报道,并不见得是对孙博士的尊重,因为他已经是一个没有清醒意识能力的病人。而那些要求大学聘用孙博士的人,也过于感情用事。任何大学招聘一个尚处于病中的病人,且还要为其提供高额研究经费,从感情上可以理解,但也是对纳税人的不尊重,涉嫌浪费社会财力。现在对孙博士最重要的,不是工作,而是治疗。

另外,出国留学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关注。据笔者在美国的观察,很多中国人由于学习、工作和生活压力,再加上西方社会人际关系淡漠,有压力也无处诉说,久而久之,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精神上的亚健康现象。前些年爱荷华大学中国博士生枪杀中国同学和美国教授,去年美国某大学一中国男博士生对某中国女留学生斩首,最近国内连续两起留美归国博士的非正常死亡,都说明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关注它的紧迫性。

' />
相关评论:海归博士摆地摊,梦碎时分已枉然

南开大学本科毕业、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后孙爱武归国后,却“找不到”工作,“被迫”在农贸市场摆地摊,每天靠煮土豆、红薯充饥,露宿街头数月,一个不满周岁的孩子被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收容——这两段看似“不相干”的人生经历都发生在留美博士后孙爱武身上。从今年8月至今,孙爱武就一直“蜗居”在北京海淀的一处农贸市场摆摊。(11月19日武汉晚报)

博士后、摆地摊——两个极具强烈反差的新闻元素结合在一起,无疑是一篇绝好的新闻,但是,笔者却从中读出了无奈、苦涩和义愤。

凭着孙爱武在塑料方面的专利以及多年来在化学方面研究的成果,说孙爱武是个人才当不为过,这样的人才虽然不值得用多少个师去换取,但仍然为我们国家所需要,而让这样一个国家有用之人才流落街头,摆起地摊,就不唯是孙爱武人生的失意,也是中美国教育的失败,更是人才管理部门的失职。

孙爱武摆地摊,应当是多重原因所致——刚从国外回来,在理念和认知上与国内有些不同,如他总认为自己是个人才,便坐等“伯乐”上门,与用人单位缺乏有效沟通,从未投递出一份求职简历,造成与一些机会失之交臂;精神上过于偏执:要求独自带领课题、具有一流的试验条件、年薪要求在8万到13万美元以上、露宿街头、拒绝救济……这些都成为他找工作受挫的拦路虎。当然,孙爱武所要的不是工作而是事业,所以才会拒绝施舍性的安排和救济,但在目前居无定所生活无着的情境之下,特立独行的个性首先要有生存的基础和资格。

孙爱武的地摊上没有什么稀奇宝物,多是手套、帽子、围巾等日用品,因为做生意不是他的强项,效益不会多好。现实中,有很多人喜爱到地摊上淘宝,笔者猜想,经此报道,会有科研院所和用人单位慧眼识才,到孙爱武的地摊前淘宝,向他伸出橄榄枝,而这些人共有一个名字叫伯乐!

此前,总有人说趁金融危机到美国抄底人才,现在“有才自美国来”,省却了我们漂洋过海辛苦寻觅,相信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不会视而不见吧。期盼孙爱武好运,早日结束摆地摊生活。

' />
南开大学本科毕业,赴美留学8年,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后,曾在世界顶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归国“找不到”工作,“被迫”在农贸市场摆地摊,每天靠煮土豆、红薯充饥,露宿街头数月,一个不满周岁的孩子被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收容——这两段看似“不相干”的人生经历都发生在留美博士后孙爱武身上。从今年8月至今,孙爱武一直“蜗居”在海淀的一处农贸市场摆摊。(11月19《武汉晚报》)

一个堂堂的留美博士后回国后却连基本的谋生都成了问题,不仅如此,他连孩子都养不活,结果被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收容——这是怎样的一个悲剧啊,无论是对他本人、他的家庭,还是对我们这个社会。看到这则新闻,人们自然会想:是这个留美博士本人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社会出了问题?

新闻告诉我们,学业辉煌的他有3个孩子,夫人虽然作着全职太太,但却难以独自应付繁重的照料工作,而孙爱武在白天工作、晚上照顾孩子的重压下也难以承受,不得不回国转投亲人。生活果真有那么艰难吗?像他们这样,夫妻俩有三个孩子的家庭,在美国也为数不少。他的夫人也是在美国取得了硕士学位的人。夫妻俩,一个博士,一个硕士,这样高智商的人,居然在美国也混不下去,这很难让人相信。稍微具备生活能力的人,都不至于落魄至此。除非他们夫妻情商太低,生活能力太差。可是,谁又会相信,一个独自漂泊到异国他乡,并在那里生活了多年的人,居然会是个生活能力太差的人?这不能不让人浮想联翩:为了求得学问、超越自己,多年以来,在远离祖国和亲人的异国他乡,这些年轻的学子受到了怎样的压力、忍受了怎样的痛苦和煎熬。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一对男女终于结成秦晋之好,组成家庭,有了孩子,本该相濡以沫,共度时艰的时候,理想的船只何以搁浅在现实的沙滩?莫非由于远离亲人,太过落寞,精神上出了什么问题?

真是不幸而言中,果不其然,报道说,孙爱武曾经被美国警方带走,进行了被害妄想测试,随后接受过强制治疗等。而他的妻子,精神状态与孙爱武一样,常说“天塌了”,对于丈夫的各种行为,也并没有能力给予任何帮助。这一对可怜的游子,多年寒窗苦读,却最终落得个精神残废的结果,这自然是教育史上的一个悲剧。对于这样的教训,我们该怎样汲取,固然值得全社会反思,但是,就当下而言,国家应该像对待普通残疾人那样,本着人道主义的原则,先治疗他目前轻微的病症,而后再帮他找一个合适的工作。毕竟,他是一个不幸患了病的人才。古人尚有千金买骏骨的韬略,我们的国家为什么不能对一个人在化学方面有着绝佳成绩和造诣人予以帮助呢?也许,他就是化学界的陈景润呢。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国家诞生了善待陈景润的佳话,在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的今天,我们当然也应该帮助孙爱武度过难关,至少,让这位学成归来的游子感受到祖国的温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