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评论:副总编被打

河北青年报女副总编乐倩在自家楼下遭到歹徒殴打。新闻媒体高管受到殴打受到了石家庄桥西分局的高度重视,称要一查到底。据了解,此次行凶的歹徒并非一般的抢劫,这或与一则新闻报道有关。

歹徒行凶的时候,不断叫嚣“叫你报,叫你报!”将恶意袭击的目的,不经意间暴露出来——按照警方的说法,现在怀疑是某新闻报道惹恼了某人。那么,这就是对舆论监督的恶意报复,触目惊心,也异常恶劣。

回捋过往新闻,记者挨打的事屡有发生,多为出现场时遭遇野蛮阻拦。现在那些显性而偶发的采访受阻,比起女总编遭袭来说,已经算是小巫见大巫了。我们清晰辨见,我们所认为的“无冕之王”其实也处于一个弱势的社会地位。

如此说并非矫情,而是舆论监督有时候确实很无奈,其执行者——新闻从业人员,往往缺乏人身上的安全保障。比如,前不久湖北某报记者姚海鹰采写的新闻触犯了武汉江岸区检察院检察长张振国,遂收到检方署有“反贪”字样的询问通知书。检方多次威逼姚海鹰,欲诱其接受传唤。姚无奈在网上发帖求助,引起了中宣部和最高检的高度关注。湖北省的调查证实,姚海鹰的报道没有问题。江岸区检察院有关官员受到严厉批评,不得已向姚海鹰道歉。而姚海鹰最终却因此而无法在原单位呆下去,无奈南下寻职。

舆论监督,是社会异常重要的监督力量。虽然在事实上,舆论监督本身所起的只是“在口头上加以责备”的作用,它所能取得的效果,最终取决于权力部门的态度和作为,取决于行政力量能否及时跟进给予保护和配合。如果缺乏了公权力的支持,舆论监督不但不能发挥公众寄予厚望的应有作用,反而还会面临很大的风险:报复——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对舆论监督的实施者,进行人身上的攻击和生命上的威胁。比如乐倩和姚海鹰诸人的遭遇,即是例证。

我不知道,对于乐倩和姚海鹰来说,他们分别的遭遇,是否会打击他们的新闻理想,也不知道是否会让他们在以后的舆论监督中因为心理阴影而畏手缩脚。但我却知道,今年记者节期间的一项调查显示:记者已经成为高风险职业,买意外险贵过常人,甚至会被保险公司拒保——舆论监督在社会构成中的弱势地位,已呈显性。这样的景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警惕。

' />
11月21日,河北青年报常务副总编辑乐倩在自己居住的居民楼下遭到不明身份的暴徒袭击,导致脸部受伤严重,说话困难。在此之前,由于报道了一系列舆论监督的负面新闻,曾有人给报社打匿名恐吓电话。(河北青年报11月23日报道)

作为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报纸,河北青年报向来以做舆论监督和维权报道闻名河北,自然也就成了某些势力的眼中钉、肉中刺。这一次报社副总编辑乐倩被凶徒袭击,说明某些人不想河北青年报发声,继续对他们进行监督。只是,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些人不可告人的目的必将随着警方的介入、事情的逐渐明朗而大白于天下。

在对乐倩女士表示慰问以及对凶徒及其幕后黑手强烈谴责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一下,在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在一个标榜记者是无冕之王的氛围里,在某些时候,媒体人的境遇怎么竟能如此恶劣?!这次河北青年报副总编辑乐倩遇袭,让我们不得不警惕地思考一下,这个时候谁来和乐倩女士一起担当,谁来和媒体人一起担当?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媒体同行应该用相互声援以及站在一起的姿态进行担当;社会公众应该以媒体坚强后盾的姿态来进行担当;政府主管部门应该以抓住顽凶保护媒体人的姿态进行担当。但是,这些担当由于现实或者历史的种种原因,要么无法集中成强大的力量,要么只是一时一事的担当,并不能长久。

事实上,对于媒体人来说,最重要、最迫切的是法律法规的担当。因为如果有了制度和专门法律法规,每一个媒体人在受它约束的同时也受到它贴身的保护。一旦需要,每一个媒体人都可以借助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强力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也就是说,在很多法律法规的具体条款涉及媒体的同时,媒体人更迫切地需要的是一部专门的“新闻法”。

就目前媒体和媒体人的权利还得不到充分保障的情况下,专门的新闻法律法规能够对我国的新闻事业起到一个促进作用。因为媒体纳入到专门的新闻法规管理之下,在对媒体人进行规范的同时,也能够震慑诸如袭击女副总编的一类凶徒,并且能够依法对他们进行约束和惩治。

这次河北青年报女副总编辑遇袭,媒体自己、主管部门、社会公众、相关法律法规都应该为其担当,但是最主要、最有效、最长久的担当还真得是一部专门的新闻法律法规。笔者衷心地希望,乐倩女士遇袭事件作为一个突出的个案,在促进“新闻法”早日出台的路程上,能够留下自己点滴的足迹。

' />
相关评论:女总编挨打痛了谁?
??? ???????? 望“副总编遇袭”能倒逼新闻法出台

11月21日晚,河北青年报常务副总编辑乐倩在石家庄居住的居民楼下突遭凶徒袭击,被殴打受重伤。那名凶徒一边猛打,一边恶狠狠地说“叫你报!叫你报!”。此案发生前不久,报社曾接到过恐吓电话,疑因某篇舆论监督报道而遭报复。(11月23日《河北青年报》)

因采写负面报道记者被威逼接受检察院传唤的“姚海鹰事件”刚刚尘埃落定,河北青年报副总编被殴打事件又接踵而至。新闻人每天忙着采写新闻以飨读者,却似乎怎么也写不尽新闻背后的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无冕之王’的荣誉看上去很美,但要‘铁肩担道义’,新闻工作者无形之中要承受诸多压力,甚至得做好随时被打的准备”,笔者的师长常在课堂上这样谆谆教导。他曾是省级电视台一档舆论监督类节目的编导,课堂上他总爱讲述自己惊心动魄的采访经历,吓得胆子小的新闻系女生连连说“不要当记者了”。

现在想来,老师的确不是有意吓唬我们这些“准新闻人”。只要在百度中输入“记者被打”的关键词,立马就会弹出109000余个相关网页,在谷歌中仅仅用百分之几秒就能找到14800000条搜索结果。惊叹网络搜索功能强大之余,很多人都会为新闻工作者的现实处境感到焦虑。

“走过千山和万水,忍着雨打和风吹。每天受累又受罪,心中无怨又无悔。敏锐捕捉白与黑,文章记录是与非。”这是前不久网上热传的记者节祝福短信,可记者节才过,又闻记者被打,想想就让人痛心。新闻人匡扶社会正义、帮助弱势群体,可到头来自己竟莫名地成了连生命安全都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的弱势群体。

反观现实,新闻工作者频频遭打击报复、被阻挠殴打,让人困惑的是,此类事件何时才有一个终结。新闻人扛起的是人间正道的大旗,当他们的正当权益得不到保障时,舆论监督也只能无奈地游走在高危的边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