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善良之举受挫 信任缺失下的蛋
www.fjnet.cn?2011-06-23 16:37? 刘敬文?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贵阳市民黄阿姨致电商报百姓新闻网6757777,称自己家住花溪将军路附近,自己近日从家中出入时常看到一边的墙上贴着一张单子,上面写着“本人从事家电维修行业十年以久,现免费为市民维修家电,有需要的联系我!手机号1528502****邵先生。” “说得是很诱人,但不知道是不是一个骗局。”黄阿姨说。(6月23日黔中早报)

贴单子的是62岁的邵先生,他告诉记者并不是骗人,而是真的想帮人免费维修家电。但单子贴出一个多星期,很多人都表示不信任,不愿意让他修理,让他很是郁闷。

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其一,俗话说的好,“无利不起早”,在当前拜金主义盛行的时代,这样一则“免费维修家电”新闻,不被群众理解,也就不是什么天方夜谭。日常生活中的我们,进行重复性的行为,往往是必须的,这样,思维逐渐定势,形成“惯性思维”。惯性思维本身无所谓好坏之分,关键在于习惯性的“具体内容”。习惯性的每天做好事,就会成为“雷锋”;习惯性的小偷小摸,就可能有牢狱之灾。邵先生就是因为大家认为当前逐利之风盛行的情况下,免费维修家电,就是对社会行为的“越轨”,与市民的“惯性思维”碰撞,市民习惯性的表现出“不信任”。

其二,这与当前大的社会环境有关。当前,市民被骗的事情时有发生,曾经被“蛇”咬过,或者是看到别人被“咬”过的市民,就会自觉保持警惕的姿态,有利于防止自身受骗。但一枚硬币总有两面,这种行为也会无意伤害了某些善良的人,比如邵先生,就有市民带着有色眼镜,怀疑是不是什么骗局。

说白了,市民和邵先生,都是整个社会环境的受害者,人们之间的不信任,增加了社会交易成本,让本来对市民和邵先生都有利的善举,竟然难产,对整个社会来说,无疑是一种损失。

社会信任作为一种润滑剂,一旦缺失,就会很多怪事见怪不怪。所以,如何建立社会信任,就成为当前所需。但社会信任的形成,不能仅仅依靠运动式的学习活动,而是每个市民都要有颗善良的心,从公交车上小小的让座做起,同时政府要完善具体的制度安排,为市民的善举提供制度保障,让市民“好心有好报”,这才有利于避免令人心寒的“善有恶报”的现象,让善举成为风气与习惯。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