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星闻码头 > 正文
劣质炒作背后的文化滥觞
www.fjnet.cn?2011-05-20 14:15? 张天潘?来源:华西都市报    我来说两句

马悦然写公开信回应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希光微博转发的“内地作家以60万美元贿赂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传闻,称李希光教授缺乏道德感。马悦然妻子称李希光没有专业知识也没学术良心。(5月19日《北京青年报》)

其实大家看到这条新闻,稍微一想,就应该知道这完全符合所谓“作家”张一一的一贯伎俩,属于又一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恶性炒作闹剧。但出人意料的是,作为清华教授,李希光居然也轻信了,并转播扩大了负面影响。当然,看完新闻后,笔者首先不是为这样的炒作而愤怒,而是为了这样低水平的劣质炒作而痛心。

进入信息时代后,鱼龙混杂的网络也给各种炒作与策划,提供了发酵与存在土壤。网民越来越感觉被“愚乐”包围了。从“贾君鹏事件”到“跪行救女”再到“微博私奔”,人们对网络越来越丧失信任了。追溯过往的种种网络炒作与虚假事件,我们看到了各种劣质炒作事件散点图,而把这些散点串联起来,可以发现这其实是一种蔚为壮观的文化滥觞图景,引起一场场的“恶文化”狂欢。

这样恶文化的狂欢,是很容易发生在技术失控下的现代社会的。因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博客、网页、微博、摄像头,随心所欲,然后又通过这些媒介的传播,将信息进行放大,最终蔓延网络的每一个角落,掀起一波波的文化狂欢。而这背后真正的根源,却是商业意识在中国的变异,缺乏理性、低俗化、污名化的恶性追逐,越有争议越有知名度,越有市场。

只是炒作带来的狂欢,来得快去得也快,像一场熊熊燃烧的烈火,火过之后就如死灰一般沉寂了。但是这种自杀式的劣质炒作,却给文化带来无穷危险,像是在文化中添加了三聚氰胺一样,产生了无数失控的恶文化之花,在他们满足了短暂的关注和点击率后,却使得文化版图上嵌入满目疮痍的文化“结石”。

不过,这并不是说,任何的炒作都是要被禁止的,而且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这也是制止不了的。但是大家应该明白,不管你如何炒作,总得有个底线,这就是不能对他人构成伤害,而且自己应该要对这样的炒作行为负责。造谣马悦然受贿一事,已经突破了最低底线了,耸人听闻。这样的炒作,实质上都在加剧我们这个社会的信任危机。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