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星闻码头 > 正文
西方为何开始打造“敬老文明”
www.fjnet.cn?2011-04-28 10:17? 薛涌?来源:新闻晨报    我来说两句

敬老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但是,“没大没小”的西方,也开始打造“敬老文明”。最新一期的《经济学人》封面故事和分析就提及,澳大利亚的Westpac银行,把老员工称为“圣人”,请他们把银行未成文的知识进行编篡并典章化,颇有些立法者的味道。美国航空与军工巨头Northrop Grumman,重新雇用退休员工,让他们当新雇员的导师。这些并非孤例,而是预示着西方社会对老人的贡献越来越珍视。

当然,这并非仅仅是企业文化态度的转变,而是社会发展之必需。西方国家急剧的老龄化,致使整个社会不得不重新修正对老人的态度。根据《经济学人》的报道,自1971年以来,发达国家的人口平均寿命已经增长了四五岁,有人预测到2050年还要增长三岁。但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的平均退休年龄从1970年的65岁降低到现在的63岁。这意味着人们工作的年头越来越短,享受退休的时间越来越长。再加上这些国家人口的老龄化,就造成了被扶养的退休人口比例过高。干活的人少,吃饭的人多,自然容易出现养老危机。

也因为如此,各国纷纷制定提高退休年龄的目标。美国的目标是67岁,英国是68岁。但这里碰到了两个问题。第一是简单的生理问题:人体很难对抗自然规律。怎么能把六十多岁的人当二十几岁的小伙子使?第二则是社会对老人的偏见。许多企业不愿意雇老人,一是担心老人体力不支,一是担心老人的心态随着身体老化而丧失了创新锐气,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管理和新市场。

《经济学人》则指出,发达国家经济日益白领化,不需要体力的案头工作很多。比如美国46%的工作基本没有体力要求。这就给老人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 《华尔街日报》几年前就报道,日本甚至为干体力活的老人设计了特别工具,减少体力负担。美国Kauffman基金会的调查则显示,自1996年以来,55-64年龄段的人比20-34年龄段的人创造了更多的新企业,说明老人的创意依然锐利。另外,老年员工的缺勤率明显比年轻员工要低。老年人更有经验,心理更成熟,是公司的宝贵财富。

当然,为了老有所用,传统的生理极限必须突破。战后席卷西方的健身文化,在这方面已有了显赫成果。2011年3月《华尔街日报》报道了最近美国一项对534家企业的调查:五分之一的企业在工作场所为职工提供健身措施。经济危机逼着企业处处削减,但健身设施是唯一几个没有削减的项目。我一位朋友几年前到一家高科技公司就职,拿着十万美元的起薪,居然在上班时间能和老员工们打两个小时的网球。空闲时还跟着同事到处跑马拉松,而且带头的几位同事都已经五六十岁了。

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有着大量过剩的年轻人口。那时大力推行“年轻化”、使老人给下一代人让出机会,也是情势所逼。但是,未来几十年,中国将面临和西方国家类似的老龄化问题。硕大的老龄人口全依靠年轻人扶养是不现实的。这就不得不要求力所能及的老人自己扶养自己。要做到这一点,至少要求三个条件,而且都需要长期准备:第一,经济迅速向白领化转型。白领工作越多,老人的机会越多;第二,纠正社会对老人的偏见。老人不仅仅是供养的对象,也是宝贵的劳动力,对他们的能力要有充分的尊重;第三,对现有的中青年职工,要好好保养。一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文化水平,使之年老以后能够从事知识性较强的案头工作,一是对他们的健康负起更多的责任,使他们到六十多岁时仍然能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美国的医疗制度,特别鼓励企业的健康投资。比如,企业的工作场所设有建设设施、职工加入健身俱乐部,企业购买医疗保险的费用就会降低,职工本人还能从保险公司拿到奖金。在中国如何建立类似的机制,也需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作者为美国萨福克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