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自带干粮是对“再穷不能穷教育”的讽刺
www.fjnet.cn?2010-01-23 08:15? 王艳春?来源:红网    我来说两句

  重庆市彭水县的山区学校,有3万余名孩子和老师,因为条件限制在学校吃不上午饭,很多孩子在家吃了早饭后,要等到天黑回家,才能吃上第二顿饭。不少孩子因此严重营养不良,面黄肌瘦。(1月20日《重庆晚报》)

  

  朗溪中心小学的400多个孩子之所以要忍饥挨饿、不吃中饭,直接原因是学校没一个像样的食堂。没有食堂,自备“干粮”带些零食止饿也好,可就是一个苹果、一袋饼干,对这里的孩子们来说也属奢侈。生活在人均GDP已达3000美元的当下的祖国的花朵,为什么还要承受早已远离许多人记忆的饥饿的煎熬?是贫穷,贫穷的魔爪并没有因为整个国家经济蒸蒸日上便从世间彻底消逝,在那些不为人知的偏远大山、边乡僻壤处还有不少人在尝受贫穷的刺痛。

  

  物质的匮乏导致教育的贫瘠,而教育是“百年大计”,其根基被动摇,带来的不良影响将会是深远的。试想,一个连师生吃饭问题都无法解决的学校,如何保证教书育人的质量?一方面,资金瓶颈必会使优良师资和齐全教育设施变得不可能;另一方面,艰苦的条件也会使很多孩子无法顺利完成义务教育。前者导致能上学的孩子很难升入大学“龙门”,“走出大山”的梦想难以变成现实;后者则让不少孩子早早辍学走入社会,学生流失严重。如此恶性循环。

  

  笔者相信这些穷苦孩子的坚韧和志气,不少贫穷的地区同时也是高考升学率最高的地区。但是孩子们对梦想的执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并不能遮蔽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现实。每个中国公民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这是已写进法律的庄重陈词,“贫穷地区”的孩子不能因为出身里“贫穷”这两个无关紧要的字眼就要把一生的幸福葬送。

  

  要解决“穷教育”的问题,单靠彭水县以及所有类似地区政府本身的“一己之力”几乎不可能,它需要全社会上下共同的关注和努力。但实际情况不容乐观。近年来陆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高考自主招生”比如北大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大都“置”农村孩子于“度”外,这已经不是一个应不应该将招生政策适当向农村落后地区倾斜的问题,而是一种赤裸裸的对农村孩子的“制度歧视”。另外,一些抱有“精英寡头”思想的人,甚至认为“穷人就该上不起学”。如此种种制度和观念上的“冷漠”,比教育发展不均衡本身更应引起我们的警惕。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被我们喊了不少年,以致一些人都对其感到“厌烦”。“厌烦”的结果是,教育不再被摆在第一的位置,甚至都成了经济建设的附庸。一些穷困地区孩子们连个像样的课桌椅都没有,政府的办公大楼修得却比美国白宫都豪华。当政者都不致志于“公平教育”,又如何能要求其他机构和个人致心(力)于消弭穷、富地区教育“鸿沟”呢?

  

  由此看来,“再穷不能穷教育”非但不过时,而且还应该成为全社会的“长鸣警钟”。


责任编辑:王超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