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别让“出身论”割裂一代人的教育梦想
www.fjnet.cn?2010-01-23 08:22? 徐生坛?来源:红网    我来说两句

  广东省将在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对非户籍学生的父母进行综合积分考核,根据其父母的职称、文凭、居住年限、收入、纳税及计划生育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评分高的优先入公办学校就读。(1月22日《中国青年报》)

  

  这则消息使我想起了一件事:笔者所在的这座城市有一所初中,每年的中考成绩都排在全市前三名,是本地名副其实的“名校”。于是,有人私下里对其整体成绩居高不下的原因进行多方位的探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该校“入口关”把得紧,凡计划外学生要入读该校,除了正常选拔外,还必须满足“父母的学历都在本科及本科以上”这一硬条件。原来,其令人艳羡的教学业绩,是受惠于其带有明显歧视色彩的招生政策!

  

  本以为这样的情况只在经济欠发达的西北地区才有,没想到经济发达地区才正要流行呢,而且规模更大,范围更广,更加明目张胆,有政府的政策撑腰,真让人开眼界啊!

  

  想来想去就是搞不明白,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为什么非得要与父母的职称、文凭、收入等情况硬挂钩呢?如果父母是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工,这孩子是不是就不该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啊!

  

  诚然,公办学校的容纳量有限,不可能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全部接受。但那也得让所有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吧?!凭什么上一代人竞争失利的苦果,让作为下一代的子女来“分享”呢?如此代代相因,社会公平岂不永无伸张之日?

  

  想想看,一个孩子没有资格入读某所学校的原因,竟然是因为自己的父母学历低,挣得工资少,这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会播下怎样的种子呢?恐怕除了出身低微所带来的自卑以外,就是对社会不公平的埋怨了。

  

  看来,在城市居民中尚未有“退烧”迹象的“择校热”,又要向外来务工人员这一群体蔓延了。而且,这一波的蔓延,因其带有明显的“出身论”色彩,将会在更大程度上动摇教育公平这一社会公平的基础。

  

  摆在在广东许多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子女面前的路只有两条:要么让父母到广东以外的城市去打工,要么继续做留守儿童以外。除此以外,再无别的办法可想、别的道路可走了。

  

  我们的有些政府部门,说起农民工对城市发展的贡献来,能滔滔不绝的说出一大堆令农民工朋友们感激涕零的话,可偏偏在出台诸如子女就学等方面的政策时,又把农民工无情地排除在外,这让广大本已被城市严重“边缘化”农民工朋友情何以堪?


责任编辑:王超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