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北京晨报》报道:“公厕内的苍蝇不超过两个。”22日,市市政市容委发布《北京市主要行业公厕管理服务工作标准》。其中对于“苍蝇数量”的要求引起市民热议。对此市市政市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制定标准是希望北京的公厕能够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并不是强制规定,更不会“派专人数苍蝇”。

对于“两只苍蝇”标准的质疑应当源自“浮夸风”后遗症。亩产万斤是浮夸,“苍蝇两只”是否也是脱离现实的浮夸假大空标准呢?“亩产万斤”是不折不扣的公然造假,而苍蝇的数量却完全可以凭眼睛观察而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

不妨进一个公共厕所一试。若臭气熏天,则人人可感知,若苍蝇乱飞,则也可以知道到底超过没有超过两只,毕竟两只只是两个“小点儿”,人的肉眼是完全可以感知到底是低于两只还是超过两只的。打一个比方,抬头看天,可以数出眼前星空的相对明亮星星的大概数量,而不会是虚数的若干,而进一包间,则当然也可以知道客人的大概数量。那么,作为苍蝇来说,恐怕数起来也不会比数森林中的动物或者包间内的客人更难,如此,“两只苍蝇”的标准就绝非浮夸,而是完全可以“按标准执行”。

“管理公厕的人员每天要数苍蝇吗?”这样的质疑恐怕就很没有必要,再笨的人也不会天天数苍蝇,而真正的检查人员一旦进入检查现场,是可以凭经验得出苍蝇是否“超过两只”的结论的。别说是两只,即便其标准设立为五只或者六只苍蝇,只要在厕所内一站,只点那些没有被惊动的苍蝇即足够检查所需。那么,作为一项严格的检查标准来说,若站在市民的利益角度上去分析,岂不是越严格越好?那又何需作如此质疑呢?

卫生标准越严格越好,管理公厕的人员每天“数苍蝇”则更好,检查人员“满公厕的转悠找苍蝇”则再好不过,这至少证明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检查人员都足够重视“苍蝇问题”,至少有人严格把关“苍蝇标准”。比那些只制定“苍蝇政策”而不检查“苍蝇工作”的卫生市容管理人士岂不是好上千万倍?

因此说“两只苍蝇”标准并非浮夸,又何需对“两只苍蝇”的标准而莫名惊诧?给两只苍蝇“点名”并不难,难的是发现了若干的苍蝇却无人驱赶、闻问。

' />
“公厕内的苍蝇不超过两个。”5月22日,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发布《北京市主要行业公厕管理服务工作标准》。其中对于“苍蝇数量”的要求引起市民热议。对此市政市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制定标准是希望北京的公厕能够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并不是强制规定,更不会“派专人数苍蝇”。(5月23日《北京晨报》)

九十多年前,胡适先生写过一篇《差不多先生传》,讽刺的是一种抱着“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心态的人。文中的“差不多”先生,认为陕西同山西差不多,红糖和白糖差不多,也无法理解为什么火车说八点三十分开就八点三十分开,而不肯等他两分钟,埋怨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

在“差不多”先生们眼里,所谓的认真、准时、恪守原则简直就是不可理喻的事情,一切都是“差不多”的,一切都是可以通融的,一切原则都是可以破坏的。九十多年后的今天,国人性格中的这种缺点,仍然存在,甚至于存在于很多政府部门。

苍蝇的多少确实可以反映出公厕的卫生程度,所以,对公厕内苍蝇的数量作出规定,本身并不具有喜剧效果,而是件严肃的事。但是对于这样的标准如何监督执行,管理方给出的说法却是,“不会去数苍蝇数蚊子,规定是具体的量化的,但是检查方法是可以灵活的”。这里边隐含的意思其实就是,苍蝇蚊子的数量只要“差不多”就行,只要不是苍蝇嗡嗡乱飞、蚊子扑上来就咬,就算是达到了标准的要求,至于苍蝇是不是超过了两只,并不重要。可是,如果三只也没问题,四只也没问题,那么,规定两只的标准目的何在呢?这是在提供一个标准,还是给大家提供一个笑话的蓝本呢?

官方公布某个行业的标准,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而标准的严肃性不仅要体现在标准的可操作性上,更要表现在监督检查者执行的严格程度上。如果检查者不能严格按照标准来检查,标准的执行者就不会严格按照标准执行,那么,标准越严格也就越像个笑话。

目前在很多领域,都存在这种“标准是一回事,检查是另一回事”的现象,虽然有现成的严格的标准放在那里,但是无论是执行者还是检查者,都不会认真对待它,凡事“差不多”就行,跟标准差上一点半点的无所谓。所有的人都抱着一种“糊弄”的心态,“糊弄”过去就行,“差不多”就行,在这样的心态下,什么事都做好?

近些年,食品领域不断地曝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其实,食品领域的各种标准都不可谓不严格,这些问题大多与企业没有严格执行相应的标准有关,但也与监管部门没有严格监管有脱不开的干系。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标准岂不是也像一个个的笑话?

如果做不到,就不要让它成为标准;既然成了标准,就一定要做到。很多事情正是因为当事各方对标准缺乏一种较真的态度,才酿成了一个个悲剧和并不可笑的笑话。希望这样的笑话越来越少。

' />
昨天,《北京市主要行业公厕管理服务工作标准》中对“苍蝇数量”的要求引起市民热议。市政市容委环卫管理处处长谢国民告诉记者,目前公布的仅是一种工作要求,还不是一种强制性的标准,希望引导这些公厕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不会去数苍蝇,检查方法是可以灵活的。比如检查人员基本上都是‘一眼’看去从而进行评定。” (5月23日 中国日报网)

好个“一眼”看去进行评定,让人感觉颇有权威、气势,颇为果决,专业。但对刚刚出台的“苍蝇不超两个”的规定,岂非是一种变相的“高高举起,轻轻落下”?只需一眼,就能区别出公厕内苍蝇是3只还是2只,是达标还是落后,简直堪称“神眼”也。

公厕将苍蝇数量上限列为标准不是不可以,但量化、细化到“只数”,就颇为搞笑。因为既是“公”厕,均系上下通风透气设计,而非密闭式,苍蝇飞来飞去行踪无定,以其翩然落脚于哪所公厕来确定孰优孰劣,靠此种偶然性因素来检测公厕卫生,本身就不严谨、不科学,自然也就难以服人。如果硬要说这么做有道理,那考核的也是“公厕及周边环境”的卫生,那可就“越界”了。

那么,缘何“我国对于国家级卫生区、国家级卫生镇的评定标准中,基本都有对苍蝇数量上限的规定”?笔者以为,主要是上述规定的制订者在条文表述上过于拘泥,而不肯去考虑常情、常理,从而导致脱离实际、“色厉内荏”。无论这源于塑造自身严厉形象的考虑,还是出自“越量化越具体,就显得越认真负责”的思维偏颇,都大致可以肯定非从事过一线公厕服务者所为。如此一来,这则在媒体上蓦然被关注、被嘲谑的案例,也就具有了些许普遍意义。

但不切合实际而又煞有介事的标准,在执行中又必然是要遭遇尴尬的。那就是:“苍蝇不超过两只”的结论如何检测而来?仰着脸、撅着臀到处数苍蝇吗?还是以捕到、拍死才作数?公厕中当时正好有3只苍蝇被发见,检查因此就不过关?而飞走了一只 ,瞬间就达标了?而运用下谢处长所说的“一眼测蝇”神技,虽看起来不掉价,岂不还是太过官僚?俗话说“实践出真知”,若对这条标准视而不见,只浮光掠影地检查督导,纳税人托付的市容市貌整洁卫生又怎么能令人放心!

公厕管理是“脏了我一个,清洁千万家”的高尚工种,且是多由农民工、临时工和长期身处一线的环卫工人担任,出台标准可以,但不能任意想象,粗暴离谱,而应贴近实际,符合常理。苍蝇可以用只数论,但“苍蝇不超两个”却只能视之为一种官僚治公厕的绝佳范本,引人发噱,令人深思。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奉劝还是多行求真务实之事,少来掩耳盗铃、无法落实的特色创举为妙!

' />
5月22日,北京市政市容委发布了《北京市主要行业公厕管理服务工作标准》,其中的“公厕内苍蝇不超过两只”规定,引发热议。对此,相关部门回应,制定标准是希望北京公厕向好的方向发展,并非强制规定,更不会“派专人数苍蝇”。

北京公厕的这种数字化或量化管理,随即招来了冷嘲热讽,认为这样的标准很难实施。比如,公厕管理人员是否每天要数苍蝇?要是正好就只有两只苍蝇,是不是就可以不打了?

实际上,对公厕进行数字化管理也是科学精神在城市管理和国民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公众本应当欢迎才是,但反而招来嘲讽。

公众嘲笑的原因在于,一个公厕不能超过两只苍蝇的规定或许只是纸上谈兵,当不得真。管理人员也不会认真去数,真正检查时不过是看一眼而已,也就是一个大概或差不多就行了。这种说得天花乱坠,但实际行动并不能完全落实或根本就不落实的管理和行事方法,国人已经见惯不惊,但具体到苍蝇数量上来,却难免不让人感到可笑。

这不由让人想起“差不多先生”。一个简单的行为是,他常常会把十字写成千字,有人指责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这个情况正如公厕里的苍蝇,看一眼不用去数,大概不超过两只就算是达标了。“差不多先生”如若进入管理部门,那么必然导致形式主义泛滥,助长不良风气。

既然有关部门提出公厕内苍蝇不能超过两个,这并非办不到。如果公厕能按市民家庭的卫生标准来管理,要达到无苍蝇或不超过两只苍蝇并不难,关键是看政府管理部门制定出数字化管理规定后,能否落实,是否有执行力。

譬如在新标准中,“公厕地面应无积尿、积灰、结冰、杂物”“公厕内的废弃物不超过两个,废弃物停滞时间不超过30分钟”等,这些细致的措施如能落到实处,公厕的卫生标准必定能达到,想必“两只苍蝇”也无处可寻了。

□张田勘(媒体人)

' />
21日,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发布《北京市主要行业公厕管理服务工作标准》。其中规定,公厕内的苍蝇不能超过两只。(5月23日《成都晚报》)

不知为何,大江南北掀起一股穿越热,故事的套路大都是无知少女遭遇飞来横祸,偶然之间穿越时空,来到唐宋元明清等等朝代,利用自身掌握的粗浅的历史知识,为上演一段爱情故事创造条件,出了一箩筐笑话。这样的套路本应该发生剧本上、电视上,给芸芸众生,尤其是广大女性一点心理也无可厚非。但是这种的事情如果发生在红头文件上,那么就难以用一笑之了来处理了。

例如,公厕内的苍蝇不能超过两只,咋一看,让人叹服其标准严谨,为什么是两只苍蝇,而不是一只或者三只,细细一想,一只苍蝇太严苛了,三只苍蝇又太杂乱了,两只是最佳的选择:既让上级满意,又让下级支持。不过再一想,有点荒诞,苍蝇又听不懂人话?怎么能力保这苍蝇的数目是两只以下呢?

若只是就事论事,这条新闻也只是停留在让公众哑然失笑的层面,两只苍蝇的出现,说到底,不过是量化思维的一个终端产品。不过,笔者惊讶地发现早在2008年8月25日《长江日报》就报道:历时一年,武汉市首部环境卫生作业规范出台,环卫作业质量标准首次用数字量化。垃圾转运站夏季在可视范围内,站内苍蝇不得超过2只。

这两只苍蝇从2008年创越到2012年,与穿越小说相比只是小巫见大巫,但让人深思的意义远远大于诸多穿越小说。

越来越多的管理者习惯于采用量化考核的办法来管理一切,毋庸置疑,量化考核作为一种评估手段,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有利于管理的数字化、精确化。有利于形成竞争局面激发向上的热情,有利于改进职业行为和专业技能,其考核目标明确、项目清楚,直观性、客观性、可比性强的特点受到更多管理者的青睐。

由此是两只苍蝇成了常客,经常出现在治理苍蝇出没之所的相关文件中,成了一条"硬杠杠"。用苍蝇来治理苍蝇,也算是一种创举。

两只苍蝇也折射出萧规曹随的制度惰性,在新官上任三把火之后更多的是无过便是功,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两只苍蝇就这样在文山会海中度过了几多春夏秋冬。

最后,笔者应该指出的是,要不断思考和改进量化考核,更应该加强人性化管理。与两只苍蝇相比的抽象考核相比,公众更为关心的是具体的实际问题解决了没有。公众的要求不高,只要无异味、无蚊蝇、有手纸、可以洗手、干净整洁,就可以称得上是善莫大焉了。而如"两只苍蝇"这类标准很好,实现却很难的文件规定,笔者希望它们能够早日走出文山会海,早日"重获自由"。

' />
5月22日,北京市发布公厕管理行业标准,其中公厕中苍蝇个数不得超过2只的规定引发热议。市民称管理人员要专门数苍蝇吗?对此,北京市政市容委称不会派专员数苍蝇,规定只是行业标准,不具有强制性。(5月23日新华网报道)

盛夏将至,北京市政市容委发布公厕管理行业标准,对厕内设备、用品、洁净程度甚至气味都进行了严格要求,不啻于一场“及时雨”,不仅利于改善生活环境、提升首都形象,也进一步保障了市民健康,堪称一项便民利民的好制度、好措施。

然而,把“2只苍蝇”作为达标与否的分界线,看似规定的具体量化,实则令人颇感模糊。公共场所卫生要完全做到“无蚊蝇”、“无异味”,一时间可能难以达标,但放开“2只苍蝇”的口子,无疑让公厕管理失去了方向,检查团固然不会满公厕转悠去数苍蝇、蚊子,而公厕保洁人员是否也应该按“≦2只”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工作?是应该“见蝇必灭”、“除之务尽”呢,还是“一只可以忽略”,“两只也不必计较”,等发现“小三”后再提高警惕,一拍落地?

一项制度的好坏,固然和其严谨、周密及前瞻、引领性息息相关,更和它能否落地、是否便于操作及落实效果密不可分。即便如环卫管理人员所言,对于公厕的管理服务工作标准,只是一种工作要求、行业标准,并不具有强制性,在落实上也明显存在着不可操作性。况且,以“灵活”的检查方式,去衡量具体量化的规定,注定会挑战严肃性、有失公允。公厕管理行业标准本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规定,却因“2只苍蝇”而受到市民质疑,恰如一锅好汤却被2粒老鼠屎破坏殆尽。

在各级卫生检查标准中,北京的“2只苍蝇”并不是“开先河”,也绝非最后一例;在五花八门、名目繁多的各项制度、规定中,类似的“2只苍蝇”也屡见不鲜。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大致有二:一方面是内容的不明确、不可操作性。制度建立之初,没有考虑到落实的各个细节,导致和实际脱节,难以落地;一方面是落实“不具有强制性”。不管是制度还是标准,既然已经明确,就必须要求相关部门、单位、人员一一达标、落实,这不仅体现制度的严肃性,更彰显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作用。否则,明确规定的却无法落实,或者不要求落实,再严格的标准、再健全的制度,又有什么用呢?

' />
据报道,近日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发布《北京市主要行业公厕管理服务工作标准》。其中规定,公厕内的苍蝇不能超过两个。该标准适用于公园、旅游区、机场车站、医院和商场超市等人员集散场所。

“两只苍蝇”的标准其实并非新招,而是2008年奥运期间北京西城区对辖区内400名公厕保洁员提出的强制性要求。

近年来,北京的公厕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很多厕所内部亮堂了,通风好了,独立蹲位装上了,男女厕面积相等了,无障碍设施、烘干机安上了——但是,一些公厕的卫生和服务却差强人意。

现在,推出公厕服务标准的量化标准,证明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在检查评比中“禁两只苍蝇”如何认定,还真是个问题。是看特定时段还是全天,谁去数苍蝇呢?所以,与其整“苍蝇标准”,不如将精力用在引导市民文明用厕上;不如将打分权交给市民,让如厕的市民参与公厕管理和服务的评判。

□梁江涛(公务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