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给“农民工”改名莫成“务虚”噱头

www.fjnet.cn?2011-12-23 15:21? 李振忠?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12月22日《西安晚报》报道:12月20日,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谈及“农民工”这一称谓时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该称谓本身带有歧视色彩。卢展工称要努力消除身份界限,鼓励外来务工人员融入社会,应取消“农民工”称呼。而有专家表示此称谓源于户籍制度。

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那么这也就从根本上表明了工人农民是国民的主体地位。而说“农民工”带有“歧视色彩”论者,本身就没有明了农民也具有国家公民主体地位这个事实,而是以讹传讹地步入农民工来自于农民,农民群体本身就是一个受歧视群体的误区。以这样一种“农民称谓带有歧视色彩”这样一个基本论据,来推论农民工也带有“歧视色彩”,整个颠覆了宪法规定的农民公民主体地位这个基本的事实。

因此说,说农民工称谓本身就带有歧视色彩,并且呼吁取消农民工称呼,至少这个论调基于两个歧视,一个是对农民的歧视,二是对农民工只改称谓白送个好名而不改工资待遇意义上的歧视。当然这远远不能证明持此论者要从根本上去解决农民工工资福利待遇等现实紧迫问题。

说到“仆人”,清朝历史上叫作“奴才”,事实上就是给主人干活的服务人员、工作人员。然而加上一个“公”字成为“公仆”,其意义又就变了个大样。现在公仆是官员公务员群体的“雅号”。然而,又有多少贪官污吏自称为“公仆”“人民公仆”,却干着贪腐捞钱猎色钻营买官卖官的“好事”呢?你若说存在“歧视色彩”,“奴才”有没有歧视色彩?“仆人”有没有歧视色彩?我是官员,过去称呼为“官老爷”,如今你叫我作“公仆”,若放在封建时代,这不是“找死”吗?而当今的官员甚至就是贪官污吏你若吹捧他为“公仆”,他保证不会生气反而还会笑纳这个雅号,然后干着腐败钻营的“好事”。由此可见,带有歧视意义的“仆人”尚且能够“转正”“高升”为正统“雅号”,而本来就没有任何歧视意义的“农民”以及“农民工”咋就成了带有“歧视色彩”的称谓了呢?

你这人“太农民”,甚至雅人们也这样说某位朋友太“老土”,似乎只有脂粉味儿才是正宗的味道,岂不知地里的草香菜香以及大粪臭味才是正宗的人类所需。离开了大粪臭味的化肥添加剂时代,才是人类的灾难,可见“老土”才是乡土才是人类生活的来源。那么,称呼农民为“老土”并污之,岂不就是数典忘祖?忘了根本?

“农民工”这个词儿,最早大约出现在深圳等改革开放前沿地区,那时候南方通用语言是“打工仔”、“打工妹”。早期电视剧《外来妹》实际上说的是打工仔以及打工妹的事儿,后来为了文雅才改称了“农民工”以示尊重正规。而从字面上分析,“农民身份的工人”,或者“来自于农村地区的工人”,又在哪里能看到“歧视色彩”呢?

两大歧视的根本解决之道是首先加大对“三农”投入,彻底改变农村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让农民过上比城市人还要幸福的好日子,如此以来还有人会笑话农民“老土”“没钱”吗?而农民工也一样,当中国以农民为主体的合同工也好临时工也好的工资与国际“接轨”了,甚至与西方工业国家持平了,还有人说“农民工”带有“歧视色彩”吗?

而假设笔者当了常务副省长了也被称为“农民干部”“农民常务副省长”,我倒乐意听这个称谓,因为我作为副省长当然要代表着农民的利益,叫你“农民常务副省长”又亏了你了?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