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中国足球之“死”留给中国企业的三点警示

www.fjnet.cn?2011-11-22 10:28? 庄之原?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2011年8月15日中国足协以450万欧元天价与西班牙名帅卡马乔签约,11月11日国足以0:1负于伊拉克,基本失去世界杯的出线机会,11月12日新华网在首页头条刊发署名文章:《中国足球已经死了》。联想到近期其他一些媒体刊登的中国足球将死或已死的报道和评论,让人对中国足球的前途绝望之至,套用鲁迅先生的一个句式——中国足球大约的确是死了。

事已至此,如果只是谁精心喂养的一只小宠物死了,那当然是死则死矣,没必要大肆宣传、大发感慨,可这是花费几代领导人心血、耗资巨万的中国足球死了,谁又能保持淡定、高高挂起?

明眼人都知道,不查清中国足球的“死因”,谁敢寄希望于它能“涅槃重生”?

那么,中国足球究竟病根何在?有人说在体制,有人说在足协腐败,有人说在青少年培养上,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其实,中国足球沦落到今天的下场,除了中国足球整个运行体制不适应国际足球运动的发展外,我国特定时期内社会需求、大众心态、价值取向的转变,也对中国足球产生了诸多层面的多重挤压。而人才选拔有失公正、行业信用和足球精神的严重缺失则是其屡战屡败,越来越败的三个直接原因。

不管中国足球今后还会不会复活,如何复活,笔者以为,导致中国足球今天“失败至死”的这三个因素至少留给了中国企业三点宝贵的警示。

第一点,识拔人才,善用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人才乃兴业之本,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国足球之所以几十年发展不起来,甚至走向“绝路”,首要原因就是没有公平公正地识拔人才和重用人才。

足球人才主要分三种:运动员、教练和管理者,而最关键的自然是足球运动员。据公开报道得知,我国足球运动在群众基础十分薄弱的情况下,选拔省级和国家队运动员时仍然存在着较为普遍的腐败现象。就是说,选拔足球人才并非唯才是举,技术第一,有时是凭候选者进贡的财物定进退。结果是最好的足球人才可能就此被埋没,从而导致整个国家的足球运动水平上不去。虽然请外籍教练,建海外基地,折腾了个够,依然无济于事。在各种比赛中屡战屡败也就是意料中的事。

同样,对企业来说,人才是整个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所谓“得人才者得市场,得人才者得天下”,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拥有杰出的人才可以改变一家企业、一种产品、一个市场甚至一个产业的面貌。那些全球领先的企业之所以成就非凡备受瞩目,是因为他们不惜血本投资于人才,并竭力发展和挽留人才。

因此,从制度上建立起完整的人才体系,有针对性地招揽切实需要的适用人才,有效避免“唯亲近是用”、“唯家族成员是用”、“唯同乡是用”等用人弊端,运用薪资、福利、职位、企业文化来留住人才,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显得何其重要。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