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高考作文里的“神马”究竟是不是“浮云”?
www.fjnet.cn?2011-06-07 09:01? 陈季冰?来源:南方网    我来说两句

上周有报道,2010年度上海语文高考阅卷中心组负责人、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周宏向考生发出提醒,时下日常生活中铺天盖地的网络词汇将不允许出现在高考作文卷上,即使是“给力”、“神马”、“有木有”等耳熟能详的网络热词都会被当做错别字扣分,这项禁令还包括笑脸、哭脸等网络符号以及外语单词。继上海之后,广东、湖南、河南等省的高考阅卷专家也通过媒体提醒,为保险起见,不建议考生在高考作文中使用网络热词。而北京市的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北京并没有类似的规定,只要不是低俗用语就没有关系。

周宏老师在稍后几天澄清之前的报道。周宏指出,无论是从语言发展规律,还是从时代发展的角度谈,高考作文中出现网络词语都不应该“格杀勿论”。尤其是一些已经广为流传并经过主流媒体使用的词汇,不应该判为错别字。但一些仅在网民中流传使用的词汇,传播范围有限,许多人包括阅卷老师都不明含义,用在作文中就有可能被认为是错别字。因此,他个人认为,谨慎使用网络用语较为稳妥,而语文阅卷老师也一定会尊重语言发展规律,区别对待网络用语。另据报道,6月3日公布的《2011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考试问答》及关于今年高考的提示信息中,尚未见到“语文考试禁用网语”的通知。上海市语委有关人士也证实,迄今尚未接到下达的“高考禁用网语”的通知。

不过,上述“标准不清晰”的解释显然不足以打消考生的疑虑,我们也只有希望网络热词不至于成为高考成绩纠纷的热点了。

其实,我非常认同周宏的观点,我还觉得,他应当把话说得更明了一点:有关网络词语是不是算错字错词,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什么标准可以依据的,所以应当全凭阅卷老师说了算。在如今这个时代,完全禁止在作文里使用网络词汇,既不现实,亦是不足取的。眼下,不说网络和手机这类新媒体,就是像报纸和电视这样的传统媒体上,网络用语也是无处不在,甚至连一贯严肃的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头版都出现过“给力”这个词。如果学生把它用在了作文里反而要被扣分,道理何在?

但同样像北京市教育考试院负责人的说法那样,毕竟有不少流行语具有一目了然的低俗意味(例如像使用频率很高的“草泥马”之类),因此不准在严肃的高考作文里使用,也是理据相当充分的。而要明确而清晰地划一道线,规定哪些可以用,哪些不可以用;用在这里可以,用在那里不可以……则是完全没有可能的。因为网络热词本身就在不断地、快速地推陈出新,其含义也往往是模糊而又多变,有时甚至完全视乎用在什么样的场景和语境中。

更重要的是,历史上所谓语言文字的演化和变迁,从来就不是某个权威的官方学术机构能够控制的,它完全取决于社会的自然选择。说白了,某个新词或新的用语,使用的人多了,后来就成了“官话”。至于为什么有些新词和新用法会留下来而其他的会被时间淘汰,在很多情况下常常是非常偶然的,没太多的道理和逻辑性可循。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把扣不扣分的权力交给那些阅卷老师,让他们凭借经验,根据自己对具体一篇篇作文及那些网络词汇使用的不同场合作出自己的判断。从大的方面说,这也是语言文字的自然演化和变迁历史中的一部分。有人也许会认为,上述处理方法包含了太多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对考生不公平。但实际上,只要涉及到人的主观判断,偶然性就必定存在。哪怕规定了再多的“死标准”,不同阅卷教师对同一篇作文给出的分数不是照样南辕北辙吗?而且,说到底,“一考定终身”本身才是最大的偶然性。

至于作文阅卷教师对网络词汇的熟悉、掌握和理解程度,这倒是一个未来非常值得重视的领域。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