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望子成龙莫成“霸王龙”
www.fjnet.cn?2011-05-06 09:58? 练洪洋?来源:广州日报    我来说两句

中国社科院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前天发布《社会心态蓝皮书》,调查结果显示,子女发展期望排在中国人生活动力首位。其后依次是:个人利益追求、追求家庭幸福、追求人际优势、追求一生平安、尽力做好本分、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作贡献、追求生活情趣。

在9个生活动力排名中,8个都围绕个人利益、个人价值、个人实现展开,唯一体现公共精神的“为社会贡献”则排名倒数第二。从这个生活动力格局,不难窥见当代中国人高涨的个人自主意识。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三字经》)。国人光宗耀祖、荫福后人的家庭价值观,不仅激励了本人对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孜孜不倦的追求,还直接衍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把对下一代的投入当作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投入。“成龙成凤”可以说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非独中国如此,不同的是,中国父母的欲望更加强烈,走得更远。

一方面,许多父母对子女发展期望与投入简直到了忘我的地步,甚至连最基本的人格、道德、孝道、伦常等都无暇顾及,过分溺爱酿就多少人间悲剧?不久前发生在上海机场的“刺母案”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望子成龙的母亲节衣缩食供养儿子,养成儿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恶习,稍有不从便失去理智,抽刀刺母。

另一方面,高涨的个人意识和以自我为中心,挤压了集体主义与公共精神的发育空间。许多父母要求“成龙成凤”者必须对父辈有足量回报,对家庭有足量回报,而极少顾及人的社会性。有“我”无“他”、顾“小家”轻“大家”,“公共精神”之稀缺、国民公德心之缺乏、公共人格之萎缩,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一个短板。早在上世纪初,梁启超在《论公德》一文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

别说自主、公心、宽容、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奉献等现代公民应有的公共精神和公共美德,甚至连最低的道德底线都屡屡失守。闯红灯、随地吐痰、大声喧哗、乱扔垃圾、语言不文明等等只是低层次的陋习,而拜金主义、诚信缺乏、坑蒙拐骗、贪赃枉法、道德滑坡、良心泯灭……则是道德之痼疾。别的不说,单就屡屡曝光的“毒食品”一项,足以窥见道德血液的缺失。

主观利己客观利他,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有时并不矛盾,但总的说来,集体主义是不可代替的。不论是何种制度的国家,在尊重个人的人格尊严和个性自由、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的前提下,实现集体利益最大化仍是最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它是社会维持公序良俗不可或缺的保障。日本强震之后,食品等物资供应缺乏,但市面秩序井然,没有出现囤积、提价、抢购等现象,这与日本人有强烈的集体归属意识分不开——人们时时意识到自己属于集体的一员,“自我”是以社会群体方式体现的,不要给他人添麻烦。

平均主义、“共同贫困”的原始集体主义和今天甚嚣尘上的个人主义,是事物的两个极端,皆不足取。望子成龙、个人实现都没有错,只是望子要成什么样的“龙”?则是摆在我们家长、社会面前的重大课题。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