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让更多的希望与校车同行
www.fjnet.cn?2011-05-04 10:00? 翟春阳?来源:青年时报    我来说两句

要说中国穷,中国年GDP已经世界第二了,中国完全有能力解决校车问题。中国的三公支出据说一年有3000亿,能不能省下一半用于校车建设?

《浙江日报》5月3日的一则报道让人眼前一亮:浙江省德清县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分三批购置的79辆校车即将全部投入运营。79辆校车通体刷成橙黄色,标有醒目的“校车”标识,安装有GPS定位系统、上下车自动拍照装置,承担着5000多名12周岁以下小学生的上下学接送任务,其中包括2所民工子弟学校。

这个报道的最后一句话动人心弦:“更多的希望上路了!”

是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希望,每一辆满载着孩子的校车,都承载着满车的希望。

提到校车,我们的记忆里会浮现好多关于校车的惨痛事件——某某地方的校车翻下了山崖,某某地方的校车发生了燃烧,某某地方的校车与工程车相撞……最近的一个新闻,发生在贵阳,核载29人的校车居然挤了84个孩子,加上老师和司机共有87人。

黑校车固然可恨,但某种程度上不能不承认,黑校车是一种现实的无奈。人们可能从每一次车祸中,看到了黑车对于鲜活生命的戕害,但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它们并未发生事故,那么它们将收获家长的感谢。黑校车问题,折射出的是政府对于教育投入的不足。

一提到校车,人们必然会提到美国,在美国,校车可谓一道美丽的风景。人们对美国的校车文化津津乐道,美国的校车文化,既包括校车的色彩、校车的设计,更包括校车在美国道路上的唯我独尊的地位,人们喜欢说,在美国,任何车辆,一看到校车,就会自然减速;人们喜欢说,在美国考驾照最怕到学校附近,因为学校附近最容易遇到校车。从美国的校车文化中,可以看到这样一条理念:“孩子的生命安全超过一切最有价值的财富!”

所以有一种说法,说在中国推行校车容易,但要在中国形成一套美国那样的校车文化,就很难。

但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古人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先有校车,然后才有校车文化。犹记去年2月初,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当时本报即发表评论:“先有校车,后有校车国标”。中国的当务之急,不是建立什么“校车文化”,而是要先有校车。没有校车,谈什么“校车文化”,那不是“画饼充饥”吗?

如果真要向美国学习,学习它们的所谓“校车文化”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学习他们那一整套校车制度。有资料称,在美国每天有50万辆校车在运行,而且每年要新生产4.6万辆校车,形成每年有150亿美元产值的“校车产业链”;美国各级财政对校车以及相关产业的支出与补贴也不菲,美国政府平均每年要为一个正常孩子坐校车支付520美元,为特殊儿童支付2400美元。

不要说中国穷,中国年GDP已经世界第二了,中国完全有能力解决校车问题。中国的三公支出据说一年有3000亿,能不能省下一半用于校车建设?德清县的大手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地方政府在维护孩子安全方面的自觉。但解决校车问题,不能仅仅靠地方政府的自觉,而要成为全国统一的制度,不管是在富足的沿海,还是在贫困的西部,都应该有“更多的希望上路”。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