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打拐”要风暴更要完善责任体系
www.fjnet.cn?2011-04-13 17:51? 马会东?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4月12日,公安部召开深化打拐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会上,公安部有关领导表示,全国警方将开展为期6个月的来历不明儿童集中摸排行动,不放弃任何一起未破打拐案件。对疑似被拐卖儿童,要采集生物检材,录入全国打拐DNA数据库比对(4月13日《新京报》)。

一场发自微博的救助童丐运动,推动着打击拐卖儿童行动不断向纵深发展并取得显著成绩,令人欣慰,也令人深思。面对依然严峻的“打拐”形势,发起一场为期半年的专项行动,刮一场“打拐”风暴,也确实很有必要。

然而,在对这场“风暴”寄予厚望的同时,笔者又不禁有隐约的忧虑。“风暴”过后,拐卖问题是否会像其他运动式治理的问题一样,再度死灰复燃并愈演愈烈,陷入难堪的治理轮回?我们更需要做的,是不是应该把功夫下在平时,通过完善责任体系,形成各方负责的合力,对拐卖问题露头就打,这样的长效管理应该是更优的选择。

我们有一个完整的行政治理体系,有完整的治安管理体系,相应的,对每一个社会问题,都应该有人按职责进行日常化的管理。一个儿童被拐卖,拐卖他的人不会把他扔到火星上去,也不会送到美国去留洋,他们要么被卖给需要领养孩子的人家,要么成为街头乞讨的工具,要么被送到黑工厂做童工。这些可能的去处,都不是无人管理的独立王国,都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如果这些机构和人员,能够主动工作,已发现问题就主动介入,是不是可以更有效的治理这一问题?

可是,我却常常对着电视上处理打拐的镜头发愣:当一个被拐卖的儿童或妇女被解救,我就在想,这个村子、这个社区的干部和治安员平时在干什么?自己辖区内的人家莫名的多出了一个孩子,他们为什么不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主动干预?每当看到报章上关于街头童丐的报道,我就在想,我们都有民政救助机构,各地的大街上也都有治安巡逻的警察,这些可都是专职的管理者,事实上有多少人积极主动的去过问了呢?该作为的不作为、慢作为、懒作为,是不是导致“打拐”积重难返的一个因素呢?

由此我想到,在掀起打拐风暴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完善相应的责任体系和问责制度。一个村子里出现被拐来的儿童,首先拿村长和治保主任试问。一个街区出现租赁式童丐,首先拿派出所长和民政干部试问。只有明确的责任落实和严厉的问责措施,才可以形成职责体系内人人主动工作的局面,才可能是打拐取得长期效果。这一点,恰恰是我们工作中的软肋,若不能有所突破,打拐陷入悲剧性的轮回,那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