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自称为80后的香港年轻人,正在用苦行的方式走遍香港,他们准备用四天三夜的时间,在星期五抵达中环的立法会。因为这一天,立法会将会就高铁的拨款申请进行投票,而如果申请通过的话,香港高铁的兴建成为定案,而菜园村,一个位于香港新界的小村庄,会因为兴建高铁的征地而被清拆,也将成为定案。

这些年轻人已经不是第一次用苦行的方式反对兴建高铁,上个月,他们连续三天,围绕立法会苦行,走二十六下,嗑一次头,他们的手中拿着米粒,象征着香港人的果实。他们说,他们这样做,是不希望香港人的公帑被浪费,虽然不是菜园村的村民,但是他们希望这样,可以给那些不愿意搬迁的村民一些支持。

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对这些年轻人表示体谅,他在自己的博客里面谈到这些年轻人的时候,身为父辈的他认为,这些被称为第四代香港人的年轻人,他们其实更爱香港,他们更爱表达。当然,在曾俊华的眼中,现在的香港80后,他们的物质生活优厚,教育水平高于父辈。因此他认定,这些年轻人“关注的可能是物业会所有什么设施,泳池有多大,隐私保护度是否足够等等”,他认为80后不是没有向上流动的机会,而是要求过高。

但是现实似乎不是高官眼中这样的。虽然现在香港的年轻人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数所占的比例,从1996年的18.5%上升到2006年的30.6%,达到27万人,但是收入在过去十年减少了。根据香港政府公布的数字,香港整体雇员收入在过去十年增加了9.4%,从1997年的9600港元上升到2008年的10500港元,但是年轻人却是不升反跌。20到24岁雇员的收入中位数,1997年有8200港元,2008年只有7500港元。相反45到49岁的中年人收入中位数上升了25%,2008年收入为1.2万港元。


年轻人难找工作,高学历要找低工资的工作,置业变成更加遥远的梦想,这些,即便是相当宽容的财政司司长似乎也没有看到。在他的心目中,这些年轻人是生活在一个不需要为物质担忧的年代,因为已经走过了年轻的他们,正在收获经济果实。年轻人认定责任在于政府,而这里面其实也和一个人所处的时代有关。就好像一家公司,刚刚起步扩展的时候,因为从零开始,年轻人当然拥有无数的机会。但是在公司稳定之后,当年的年轻人变成了中年人,而这些中年人已经牢牢地坐在了公司的各个管理层职位上,基本上要等到退休之后,其他人才会有机会。香港社会和其他经过迅速发展,进入稳定阶段的社会一样,年轻人的上升空间被中年人已经牢牢地盖住,要出头,比那些中年人年轻的时候,难得多。

很多从苦日子打拼过来的中年人或者老年人,看不惯现在的这些年轻人,认为他们只会抱怨,但是却没有想到,正是因为不同的起点,不同的环境,每一代人的要求也就不同。年轻一代的要求还有整个的社会大环境,和他们的父辈们相比,确实不同了。但这些80后的香港年轻人,从身体力行保卫菜园村开始,已经显得要比政府,还有很多他们的父辈们想的长远得多。

' />
一脚跨进二十一世纪的第2个10年,对被媒体制造概念的“80后”人群来说,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心理冲击。他们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青春年少,也不再无忧无虑,家庭的责任、生活的烦恼、工作的艰辛,一股脑堆砌在一个“三十而立”的年岁上。“二十多岁”与“三十岁了”有如天壤之别,压得很多人喘不过气来。

“90后”也许还在“为赋新词强说愁”,而“80后”们的满脑真愁,已经懒得借用纸笔来抒发了;偶有文青拿笔,落纸就是一篇“夫80后,初从文”的网上牛文,引来同辈唏嘘感慨不已。大概因为同辈“80后”渐成“新闻民工”主力,近来有关“80后”走进新年代的总结调查颇多,只不过大多都较为灰暗,比如其中一则就说:近六成30岁“80后”薪酬不高,恐惧家庭责任,生存状态并不理想,接近半数人群仍然处于无房无车的单身状态。

对比这个调查,我的“80后”同学朋友们偶尔小聚,当年的宏大梦想和搞怪傻事扯得越来越少,收入和房价等现实话题谈得越来越多,毕业感想总的来说就一个字:累。

有一种说法叫“80后”是“被垮掉的一代”,一个“被”字突出的是因为时代变迁所“强加”的种种不顺。所谓“未及义务教育之免费,不逮高等学校之分配”,刚拿点微薄的薪水准备圆年少时的梦,暴涨的房价却将之击得粉碎。我不认为,这是“80后”只会抱怨的表现;相反,这种“正视我们的不幸福”是在粗砺现实面前的正当防卫。

如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幸运,每一代人也有每一代人的迷惘。在“80”后出生的年代,当时的青年感叹的是“人生的路为何越走越窄”,而现在,“80后”们在而立之年普遍感到有些迷惘——任劳任怨地疯狂加班,难道就是被知识改变的命运?抚育一个孩子、赡养四位老人,我的未来还到底是不是梦?……在我个人而言,生活的意义似乎再也不是索取和获得,而只有责任和义务。

先哲云:三十而立。进入一零年代,所有的“80后”都将面临着这样的立身考问。视野转向物质的层面,看见的是“三十难立”的失望的大多数;唯有在社会责任感与公民素质的一边,凸显着一片温暖的亮色。当年美国炸我大使馆时的游行队伍已经成长为汶川大地震后的自发志愿者,在社会的大染缸里,主流“80后”们没有沉沦,而是学会了承担和坚守。“80后”正在逐渐成为各行各业的主力军,他们将用行动证明自己是有担当的一代——“80后”的三十而立,首先是做一个合格公民。

' />
“三十而立”,2000多年前孔子的话,因为80后群体,再度引发世人的集体思索。

“三十而立=有房有车”“三十而立=成家立业”“三十而立=学有所成”……各种探讨声音不绝于耳。这个曾经被冠以“垮掉的一代”的群体,是三十能立还是三十难立?

有车有房就是“立”?

立=思想独立+学有所成?

有网友感慨:30岁已没有20多岁时的豪气干劲,也没有40岁那种处世娴熟老道,青春即将过期,而事业未成,更多的时候是焦虑、恐慌与无奈,30岁已告别青涩时代,事业正走到一个十字路口。爱情不期而至,排在后面的还有婚姻。成家与立业仿佛密不可分,又仿佛矛盾丛生。

三十真的要“立”吗?“立”的标准是什么呢?

“现在很多人都说,立的一个首要标准就是有一套住房!看来‘三十而立’的‘立’真的变味了。”网友笔墨丹青表示,记得于丹说过这个问题,“30而立”这个“立”,首先是思想和心智是否独立,能不能驾驭自己的思想,独立的处理遇到的问题,如果这些都没有真正独立,空谈所谓的事业与爱情独立也是枉然。

“三十而立≠成家立业≠有房有车。”有网友甚至拿孔子的身世来求证“三十而立”的意思,30岁的孔子既没当官,更没发财,“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的“三十而立”,只是指“学有所成”。不但指知识和学问以及技能,还包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如果把三十而立看成有房有车,则是一种世俗的理解。

网友小熊则表示,用物质的东西去衡量古人的三十而立,不仅是80后的悲哀,更是一个时代的堕落。每个人把房子看成一种生活目标,事实上,房子车子只是生活用品而已,它们不应该成为我们的理想。80后应该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房子车子自然就来了,而不是一味追求高收入的工作。


立=社会地位+有车有房?

认为三十而立是指学有所成的,被指为“学院派”,招来“现实派”的反驳,网友小驴表示,三十而立在各个时代有自己的时代注释,孔子生活在物质比较匮乏的时代,能吃饱饭就满足了,如果再追求点“形而上”的东西,则善莫大焉。而现在是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三十而立就是三十而富,衡量三十而立,需要车子、房子,以及社会地位来量化。

网友“咖啡”称,那种说用物质来量化“三十而立”是变味的说法,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于丹教授现在还在为一套房子愁眉苦脸,她绝不会谈什么心灵内省。仓廪实而知礼节,有恒产才有恒心。30岁前后的男人,正值谈恋爱结婚的关键时候,衡量一个人成功的,就是车、房等物质化的东西,没有人会嫁给空谈理想的男人。

成都全搜索网友“江上”,则是观点比较中庸的代表,江上表示,而立之年,立什么呢?立家,有段稳定的感情,身边有个相依相恋的他/她;立业,找到自己的长处,并在工作中尽情发挥,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或者奋斗目标;立身,一定要有个健康的身体,记得锻炼,这是本钱,革命的本钱,以及你照顾妻儿父母的本钱;立性,树立个人品牌,给自己定位,自己是谦逊的,睿智的,强势的,还是儒雅的?立兴,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在兴趣上有所发展!

“能立”派VS“难立”派

撇开“三十而立”的内涵不谈,80后是否“三十能立”还是“三十难立”,也在网友中激起热议。

持80后能“三十能立”的网友认为,由于80后所经历的特殊历史背景,他们曾经被贴上“垮掉的一代”等不良标签,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前年5·12汶川大地震,以及北京奥运会期间,80后被称为“鸟巢一代”,长江后浪推前浪,随着时间的推移,80后正崭露头角。在政界,有湖北宜城市“中国最年轻市长”周森锋,有共青团山东省委副书记张辉;在体育界,有姚明、刘翔、丁俊晖;在艺术界,有郎朗、李云迪;在文学界,有韩寒、郭敬明……每个时代都有各自遇到的压力和困难,但这些困难能磨练人的意志,80后也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持“三十难立”观点的网友认为,80后这一代正“毁”在房地产上,当他们成家立业时,正值房价飙升的时候,如果有“富爸爸”,尚且可以成为“富二代”,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衣食无忧。而如果是“穷爸爸”的话,他们的一生,将贡献给房地产,不能从事喜欢的工作,只能从事高收入的工作,很容易迷失人生价值。被称作“蚁族”的80后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正是被毁的一代。而高校扩招,带来的教育质量滑坡,也在严重威胁着这一代人的社会评价。一位企业负责人曾极端地认为,现在大学生除了“英语好、懂电脑”,没有其他实际才能。不管是学有所成,还是社会地位,这部分80后都很难“而立”。

' />
进入2010年,首批“80后”将年满三十岁,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六成30岁“80后”薪酬不高,恐惧家庭责任,生存状态并不理想,接近半数人群仍然处于无房无车的单身状态。(1月1日人民网)

2010年元旦钟声敲响,标志着史上首批80后进入到了“而立之年”。按照孔圣人的“十有五,志有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理论,没车没房的80后们是失败的。至于对“不立”的原因分析,媒体与坊间无非两种,其一,80后是堕落的一代、垮掉的一代;其二,80后是社会改革的牺牲品。受这两种论调影响,关注80后生存现状的文章是尤为的多。在笔者看来,这是一种诉苦、一种抱怨,更是一种矫情。作为一名80后,笔者却也想谈一谈80后与“三十而立”的关系问题。

首先,孔子是孔子,80后是80后,“而立“的标准也不应该相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再用2500年前孔子的人生观、价值观来看待今日的青年,难免有偏颇之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只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根本不应该成为所有人的道德规范。只不过,孔子的“仁”和“礼”及“为政以德”观念正好迎合了历代君主的心理,才成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和“圣人”的。

孔子生活的年代甚至于以后的二千多年时间里,社会风气都是以“礼”行事的。年轻人十八九岁成家立业是非常平常的事,而现在,上完大学就得到了22岁,更不用去说硕士、博士了。不同的社会背景,当然有不同的30岁。让现代人做到“三十而立”也可以,除非我们回到“三代之际”甚至是“上虞”时期。更不必去说,那些已经成功的80后们了。

若要谈到受社会改革的影响,比80后更苦的还大有人在。拿“老三届”来说,出生赶上“三年自然灾害”,上学赶上“文化大革命”,就业赶上“上山下乡”,这一去农村就是十来年,改革开放初期,虽说在城里安排了工作,但好景不长,90年代初便赶上了市场化改革和“下岗”风潮。可即便是这样,他们仍然是现代社会中的中坚力量。

可以明确的是,任何一代人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幸与不幸,虽然命运确也与机遇有关,但是绝不应该成为我们抱怨的借口。美国艺术及文艺评论家哈罗德·罗森堡曾说过这样的话:“一个时代的人们不是担起属于他们时代的变革的重负,便是在它的压力之下死于荒野。”70后也好,80后、90后也罢,都不过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匆匆过客而已。放在历史的整体环境之下去考量,任何一代人,都不会主动离开自己的“变革的重负”而选择“死于荒野”,这一点无庸质疑。

笔者的意思是,首批80后“无房无车”和“生态状态不理想”应该是个相对的概念。有房有车的80后暂且不论,1979年出生的也未必就优于1980年出生的。那些所谓的困难,更像是整个社会的话题,绝非专有于80后。比如,房价过高,不是说只有80后买不起房;比如,“被”字时代的权利丧失,也绝非是专有于80后的。从社会的渐进与制度的完善角度来讲,我们更希望多解决一些社会问题,而不是解决80后问题。

理性看待80后的所有问题比抱怨与诉苦更重要。在时代重负的担当面前,没有一代人是胆怯的。我们不需要娇情地诉说自己一代人的痛苦,那只是一种庸人自扰,我们只希望把我们自己放在整个社会中去审视、反思,并在这个过程中体味自己的责任与担当。

' />
相关文章:

总有一些调查让我们“脑筋不转弯”

30岁无房无车的焦虑释放路径在哪里

“三十不立”的80后从来未曾娇滴滴

时间过得真快,2010年就这么来了,一夜之间,在很长一段时期以“迷惘的青春”形象出现的“80后”,最大的居然也已经30岁了,真是令人百感交集。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急剧变化之中,因而代际更替节奏远高于正常的生物规律,基本上每10年就会出现差异明显的一代人,以至于人群被分类为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乃至00后,而80后作为社会转型期成长起来的一代,自世纪初进入公众视野以来,一直以物质化、个性强的面目出现,成为舆论津津乐道的焦点。如今,他们终于彻底摆脱成长的烦恼,开始进入成熟的季节。

三十而立。步入30岁的80后,自然会被考究事业问题。据《人民日报》昨天报道,一项调查显示,近六成1980年出生的职场人表示,不能承担社会和家庭责任;五成以上1980年出生的职场人在工作上力不从心;近五成调查对象无房无车,且处于未婚状态。调查者还得出了“80后”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潇洒”和“任性”,他们同样承担着来自现实和思想上的双重压力的结论。

作为一个年龄阶层,现在的80后和10年前的70后并没有什么不同,人生在这个阶段会有的欢乐和悲哀、希望和压力,该来的最终都会来,无法逃避,“潇洒”和“任性”也只能存在于局外人的想象中。80后现在的状态,正是70后10年前的状态,也会是90后10年后的状态。

无论青春如何娇艳,如何迷惘,如何叛逆,如何残酷,它的步伐终究是留不住的。80后的青春挽歌,大约从2008年开始。那个时候,90后步入成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80后在公众视野中渐渐开始转型,“80后的主要任务是制造08后”的说法,正式吹响了世代交替的号角。毕竟,所有人都有年轻的时候,而他们也都将老去。即便是一个小流氓,到了30岁,如果不能顺利发展成为一个黑老大,他也会回到就业成家的常规人生轨道,为工作忧虑,为房价苦恼,每天算计柴米油盐,为家庭琐事争吵不休,四处奔走为儿子或女儿寻找省一级的幼儿园和小学。

在即将告别青春的时候,80后们的集体记忆被与“李雷和韩梅梅”有关的故事引爆。他们在每一个能激发情绪的细节上肆意宣泄,力图抓住青春的尾巴,但这只不过暴露了他们对青春将逝的不忍和不甘。事实上,这种焦虑,对于70后来说,又是何等的熟悉!

80后,在70后乃至60后对青春充满嫉妒的艳羡中登场,而最终也会和当年的70后和60后一样,低调退场,将舞台留给锋芒毕露的90后和已经跃跃欲试的00后,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别了,80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