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才怪才”近日颇受青睐。先是北京大学向他们招手,结果中学校长推荐来的少有“偏才怪才”;继而,四川大学又向他们招手,明确明年自主招生将对“奇才偏才怪才”进行“校长推荐”,对于高考分数未上线者拟报教育部批准后破格录取。

“偏才怪才”不常有,连中学校长都纷纷感慨“可遇不可求”。“偏才怪才 ”若能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多一条成才之路,这是时代的进步。但是,对大学招收“偏才怪才”的举措,人们愿意乐观其成,折射的却是人们对素质教育尚未成功、应试教育仍大行其道的不满与无奈。

通过“推荐”,大学能否招到真正的“偏才怪才”?有一道道槛摆在世人面前,不先破门槛,恐怕不仅招不到“偏才怪才”,反而可能出现一出出闹剧。

什么样的人能算得上“偏才怪才”?至今还有缺少公认的、可操作的标准。举例说明某某是“偏才怪才”,经推荐上了大学,或者成了专才,或者成了大师。这样的专才和大师是独一无二的,以他们为样板去找“偏才怪才”,打灯笼去找恐怕也找不到。当前,教育已经进入教育标准化、技术化阶段,在规范的教育模式下,很难产生真正的“偏才怪才”。北大的中学校长推荐制之所以没有详细的规定,恰恰说明对“偏才怪才”进行量化考察存在一定难度。如果像四川大学那样,把公开发表的论文、著作、授权发明专利等作为考察“偏才怪才”的标准,新问题立马出现,比如,这些标准能否被公认?如何客观、公正地执行标准?如何杜绝新的腐败和弄虚作假现象?如何鉴别证明“偏才怪才”材料的真实性、可靠性?

“推荐”,因为有过多人为因素和功利色彩,早已被证明不是发现人才的好办法。引入监督,“让推荐在阳光下运行”,就能避免失误吗?未必。近年来,高考中特长生加分、民族生加分在一些地方“造假”不断,而严查严惩的制度并未跟上,结果饱受诟病。现在,再加一项推荐“偏才怪才”,是否会给一些人可乘之机?

“偏才怪才”是否等于人才,目前尚无定论。一个人有无创新能力,并不完全取决于“偏”和“怪”,更多取决于综合能力。培养“偏才怪才”成才,若没有相应的机制“关照”,能否顺利大学毕业都成问题。在现实中,仅外语考试一项,就使许多立志搞研究的人被拦在考取硕士、博士的门外。与其把过多注意力和精力花在“偏才怪才”能否上大学上,不如花点心思,创新体制机制、营造大环境,以利于每个人成才。同时,中学教育实际上是基础教育,对于“偏才怪才”强调过头了,是否会造成一些学生偏科现象更为严重的后果,也值得考虑。

推荐“偏才怪才”,既然透露了高考中“降30分”“没上一本线”也能上重点大学的信息,防止出现闹剧不是空话。热热闹闹过后,推荐制能否成为一种改变应试教育现状的积极尝试,还须实践证明。

' />
近日,北大招生网新公示的北大推荐生名单及中学校长推荐理由引来不少人关注,湖北武汉外国语学校一女生的评语是“外校才女初长成,隐隐已有大家气……是校园的一枝百合花”。(重庆晨报 12月3日)

再看看北京近日公布的推荐生推荐理由中,评语几乎千篇一律:“学习成绩优秀”、“品学兼优”、“奥赛获奖”、“素质超强”。看来校长们的人才观还是非常高度统一的,不过却统一到让人觉得不像是推荐书,倒像班主任给学生写的期终评语。

相对于那些高度统一的推荐理由,该“校花”倒也算是独树一帜,成为其中的一朵“奇葩”。有人也许会质疑北大选才怎么成了选美,不过我倒觉得也未尝不可,反倒真正体现了“北大实推”的实质所在,即推荐选拔特别的人才。

什么样的人才算特别,归纳起来无非是“人无我有”和“人有我优”两种,从这个角度来讲,貌美位列其中也是理所应当。我没有相貌歧视的意思,但我也不赞同漂亮女性就是“花瓶”的观念。试想:如果通过北大的培养,该“校花”能够成为蔡文姬、卓文君这样才色俱佳的人才,难道你还会觉得这个名额给的不合理吗?

当然,公众“选才还是选美”的质疑也并非没有道理:一是大家对美女固有的偏见,即认为“美女无脑”;二则好奇北大会怎样浇灌这朵“校园的百合花”,让其“含香怒放”还是演绎一曲“葬花吟”。因此,如果北大真打算把“校花”培养成当代卓文君、当代蔡文姬,那接受推荐倒也无妨。如果纯粹为了欣赏美而不是塑造美,我也觉得纯粹是为标新利益在浪费名额。

但愿北大能够把这名“校花”推荐生培养成才色俱佳的当代卓文君、当代蔡文姬。“没有金刚钻,就别揽这瓷器活”,无论是“校花”也好,还有那些才子、优等生也好,北大如何让这些推荐生能够最终实至名归,我想这才是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的终极目标。不知道在推荐“校花”的时候,校长有没有考虑北大是否有适合他成长的土壤,而北大在筛选的时候,有没有相关该给这名“校花”一个什么样的培养计划。

' />
当人们满怀希望校长“不拘一格降人才”,推荐偏才、怪才上北大,而事实上,推荐俨然变成一场考试分数的大比拼(11月22日《重庆晚报》)。

校长们推荐仍是沿用“祖宗之法”——以考试分数定名单。南开中学最后入选的学生,都是全年级考试成绩第一或第二名。无独有偶,巴蜀中学确定的三名推荐生,最近几次考试分数排名都在全校第一或第二,凭考试分数无可争议地入选。我将之视为校长推荐制在应试教育下的掐尖闹剧。

北大举荐政策本意是为一些受高考局限而无法将综合能力充分展现出来的优秀学子提供到达北大的新通道。而以考试分数定名单显然与其本初目的南辕北辙相去甚远。一位推荐生家长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校长实名推荐,并不能选出什么特别的人才,只不过是北大的一个提前掐尖计划而已。”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校长推荐制有着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我认同和理解南开中学校长宋璞来自推荐学生实践过程的感慨:“非不能也,是不敢也!”在我眼中,当下校长推荐制至少存在种种压力:如外界对学校及校长的猜疑,迫使校长们感到难以按照或曰不敢不愿按个人意志自主推荐;另外,“优秀人才”标准难以量化,难免产生主观因素和评估分歧。比如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其考试分数未必能达到北大录取标准。这样的学生北大敢录吗?就算录取了,其他学生和家长能心服口服心悦诚服吗?北大方案本意是想让那些可能会被高考体制“枪毙”的人才也能进入北大校园,请问,在当下教育体制下,偏才怪才们连上重点高中的资格都没有,又如何能够获得被推荐资格?作如是观,我对一位校长“因为受到诸多限制,他不得不采取以分数来作最后定夺”之说深表理解和同情。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大学也曾自主招生。吴晗的数学是零分,但因为文史英文均为满分被清华录取;无独有偶,钱钟书的数学只考了15分,但英文考了满分同样被清华录取。类似佳话范例国外也有。无数历史经验昭示我们,只有打破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中国大学才有可能培养出大师。“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天问恐怕才有可能破题。历史经验同时昭示我们,没有适宜的体制土壤和教育生态催生,纵使播下校长推荐制的种子也难以破土出苗开花结果。

目下不少省市校长推荐人选相继出炉,几乎均为全校成绩最优者。有论者据此诟病:所谓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并非为“不拘一格降人才”而来,其真正目的是东家——北京大学用一纸诚信协议提前将重点省市“状元苗子”收入囊中,在与其他学校的生源竞赛中提前“抢跑”罢了。

' />
南师附中王占宝校长要举荐给北大的学生叫匡超!记者昨天在南师附中公告栏看到,该校高三(1)班的学生匡超已经确定为学校即将举荐给北大的人选,目前正在接受“公示”,成为江苏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的“第一人”。(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12版)

匡超确实超牛!有多牛,且看:

在同学眼里,文科生里他理科学得最好,理科生里他文科学得最好!好学生有三种:一、平时学习成绩好;二、学科竞赛搞得很好;三、学生活动能力强。一般来说,能做到其中一点就很不容易了,匡超三样都很厉害。

在老师眼里,学校三年来学习成绩跟踪结果显示,匡超是年级第一;是班长,性格很阳光,搞活动能力强,大家都很拥护他。有竞赛特长。高一时就获得南京市英语电视口语大赛一等奖;2008、2009年都拿到省物理竞赛一等奖,今年获得了保送资格;2008年省数学竞赛三等奖、2009年又拿了二等奖!总之一句话,这个学生综合素质很强!”

在父亲眼里,“他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都很好,基本上不用我们操心。”“小学就是故事大王,还自编相声表演,又自学了架子鼓。到了中学,不仅学习成绩不用烦,奖也是一个接一个拿回家。我这个儿子,只要投入什么事,就一定会把它做好。”

通过这些人的描摹,匡超简直完美得无懈可击。推荐这样的人,可以少一些非议,正如匡超的同学所说的,“学校举荐匡超,羡慕的人很多,但敢说不服的我想没几个!”


但是,这样的人还需要推荐吗?进一步说,对这样完美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保送入学,北京大学应该求之不得,还需要占用推荐的名额吗?

再说,根据校长推荐制的条款,被推荐的合格者将直接进入面试,面试合格者在高考录取时将享受北京大学一批次录取线下降30分录取的政策。而事实上,匡超今年已经获得了保送资格,如此一来他就不需要参加高考,也就无所谓降低30分录取了,正如匡超自称:“我也是才知道自己被校长举荐到北大,因为我有保送生资格,如果举荐成功,我可以免笔试直接参加北大1月份的面试,只要面试通过我就可以早日圆梦了。”这样一来,校长推荐制的这一条款,也就失去了意义。

众所周知,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大学也曾自主招生。比如,吴晗的数学虽然是零分,但因为文史、英文均是满分,被清华录取;无独有偶,钱钟书的数学只考了15分,但英文考了满分,同样被清华录取。这两个人是偏才、怪才,与“文科生里他理科学得最好,理科生里他文科学得最好”的匡超相比,简直逊色太多,但这样的偏才被特录,显然更有意义。否则,吴晗和钱钟书就很难考上清华。

当然,校长推荐什么样的学生,完全有自主权,是推荐全才还是偏才,校长自有定夺。但既然北京大学给了校长充分的自主权,在当今偏才怪才很难进入高校的现实语境中,校长何不多一点伯乐精神呢?

' />
南师附中王占宝校长要举荐给北大的学生叫匡超!记者18日在南师附中公告栏看到,该校高三(1)班的学生匡超已经确定为学校即将举荐给北大的人选,目前正在接受“公示”,成为江苏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的“第一人”。(11月19日《扬子晚报》)

北大公布“举荐权”仅仅两天,南师附中立马遥相呼应,匡超因此成为江苏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的“第一人”,其新闻轰动效应凸显,难怪引起媒体高度关注。

从媒体报道来看,匡超犹如超人一般,各方面超群出众,遥遥领先于其他同学,将这样的学生推荐给北大,相信绝大多数人都心服口服,笔者自然无话可说。但细细品读这条新闻,又觉如骨鲠喉,不吐不快。忧虑来自三个方面:其一,推荐上北大应有时间限制,并非一通过推荐即可批准入学,应当与高考录取新生同步进行,现在公示多长时间,何时入读北大,没有人说得清,实在显得仓促与草率;其二,对于推荐的学生,班主任与校长纵然有发言权,但我以为,不能仅仅推荐了之,理应通过推荐形式激发更多学生奋勇争先,不妨以擂台形式,在不少于半年时间内,让敢于挑战的学生一争高低,而不是班主任与校长一锤定音,如此才能真正让品学兼优的学生脱颖而出;其三,我以为被推荐的学生,应当是怪才、偏才,正常情况下可能考不进北大,将此类学生举荐给北大进一步深造,很可能培养成为某一学科拔尖人才,而像匡超这样各方面出众的学生,根本用不着推荐,只要在高考中正常发挥,即可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大,果真如此,现在的推荐无疑有流于形式、更有出风头之嫌。

南师附中率先实名推荐上北大学生,效率之高,令人叹服,但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只能发出善意的忠告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