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4%只是12年教育“还债”新起点

www.fjnet.cn?2012-03-06 08:59? 熊丙奇?来源:广州日报 我来说两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12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这意味着该目标自1993年提出以来我国有望首次实现这一承诺。

我国1993年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按照该纲要,最迟到2000年实现目标,可直到今年才“顺利”达到,推迟了整整12年。

花19年才达到目标兑现承诺,反映出增加教育投入的艰难,应该反思为何这一目标花了这么长时间才达到。

一种解释是,我国财力有限。这种解释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欠发达国家为4.1%。难道我国的财力低于欠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再拿财力说事,就是一种推脱。

总体看来,我国教育投入水平低,主要由两方面原因所致。一是教育经费保障体系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以县乡财政为主的保障机制,县乡财政的投入占80%,这带来的问题是保障力度有限,同时由于各地财力的差异,造成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严重不均衡。二是教育经费拨款体系不健全,与发达国家教育经费预算,有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和地区教育拨款委员会,具体到学校的拨款,由社区居民参与的社区教育委员会参与决策、监督不同,我国教育经费拨款,是由政府单方面负责,俗称“讨钱花”,一些地方在投入基础设施、楼堂馆所建设时有钱,在三公消费时不缺钱,可轮到教育投入时就没有钱了。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