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如何激活每个人心中的“雷锋”

www.fjnet.cn?2012-03-05 09:26? 广州日报?来源:广州日报 我来说两句

近年来随着媒体逐步解密、还原生活中那个也有“缺点”但因此更显丰满的雷锋,其形象变得更加可感、可爱、可信。

今年是雷锋牺牲50周年,也是“学雷锋”活动50周年。在刚开幕的全国“两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看望广东代表团时特意提到,希望广东在学雷锋活动中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尤其是佛山,要吸取小悦悦事件的教训,通过学雷锋,走在全国的前面。

老书记提出如此具体的要求,引人深思。广州作为省会城市、率先面对社会转型期各种变化与矛盾的发达地区,应如何“在学雷锋活动中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命题。

弹指50年,倏忽之间,“学雷锋”已伴随两代人的成长,嵌入到这个国家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发展记忆。毋庸讳言,雷锋精神从那个特殊年代一路走来,其身上难以避免地附着了一些时代的印记。而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时过境迁,国人从道德观念、社会心态到“情商”,都悄然发生了微妙变迁。传统的概念化、运动式、形式化的“学雷锋”,开始遇到质疑和抵触。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践行与质疑共存;而愈是在转型与迷失之际,雷锋精神也愈显得如此契合每个人心灵深处的某种呼唤与渴求。雷锋,这个“熟悉的陌生人”,一直陪伴我们左右。一方面,我们有必要学会辩证、宽容地看待那个特定的时代语境。另一方面,让雷锋从“神”变为“人”,以身边“邻家大哥”的更真实、更立体的形象对公众发出道德劝喻,也必然更有情感感染力和道德感召力。事实上,近年来随着媒体逐步解密、还原生活中那个也有“缺点”但因此更显丰满的雷锋,其形象变得更加可感、可爱、可信。现代社会里,人性永远比神性更有说服力,雷锋精神亦然。

而对于广州这座平民城市而言,学雷锋、做好事显得更为自然。在很多广州人的观念中,学雷锋大可不必上升到玄之又玄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样的终极之问,而是会淡然一笑:举手之劳,何乐而不为?正是这种城市性格使然,广州人往往是“于无声处学雷锋”——2011年10月,在广州当兵、工作的退伍军人牛作涛路遇投江女子,毫不犹豫跳水救人而英勇牺牲;2011年年底,一名妇女晕倒在人行道上,“保时捷少女”小吴停车救人……不管是邻里守望相助,还是街头善举、义举,当事人甚至未必意识到自己就是在“学雷锋”,而是一种道德、责任感的油然体现。

广州人在学雷锋上同样展现出创新精神。这座城市不仅有着123万人的庞大志愿者队伍,更在志愿服务的探索上走得更远——去年底,广东首届志愿服务“广交会”上,千余志愿服务需求项目进场“求亲”,上百名爱心人士现场解囊,全部参展组织均“相亲”成功,现场签约额超400万元;今年初,教育部要求各地将学雷锋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而广州早已先行一步,本地高校普遍已规定学雷锋与奖学金挂钩,部分中学还将把志愿服务作为算学分的选修课推出……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行慈善。当越来越多的广州人在不经意之间“日行小善”,当广州志愿服务的机制化创新大胆踏出可贵第一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都将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雷锋精神的朴实载体,为爱心广州、幸福广州注入一股股暖流。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