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我对革新博士培养体制的三个建议
www.fjnet.cn?2009-10-19 09:26? 李六合?来源:红网    我来说两句

10月16日,记者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校园BBS上出现一则名为《读博的七个阶段》的转帖,帖中按照时间顺序,将读博划分“骄傲—有意思—没意思—不想上了—想自杀—无所谓—毕业了”等7个阶段,一时成为论坛里的热帖,引起博士们的广泛共鸣。(10月17日《楚天金报》)

看了这个报道,笔者认为,该网帖反映了如今高校博士生的现状:如今我国一些高校的博士生处境尴尬,待遇很低、生活艰难;导师指导有限,甚至常年无从得见;生活圈子狭小,盛产大龄青年和整日无所事事者。更可怕的是,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博士毕业生的求职之路也变得艰辛,甚至有人将博士生戏称为“垃圾”人群。造成这种现状值得我们反思,我国恢复博士生培养制度二十多年来,经济水平和国民收入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博士生却越来越不吃香,在学业和生活上面临诸多尴尬,可见革新博士生培养体制已刻不容缓,我建议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

其一,严格学科博士点审批制度,挤干博导的水分。由于高校扩招,博士培养也跟着“大跃进”。一些学科在申报博士学位点时,为了申报成功,集合了学科内外,甚至校内外的力量。而欧美很多高校规定,教授要想招博士生,自己先要有如何培养博士的成型想法,并且手中须握有研究课题、项目经费,而课题和经费的分配有一套成熟、科学的制度,保证能够把相关资源分配到最前沿、最有价值且最具社会效益的项目中去。陈旧保守、固步自封、脱离时代的教授,是无法获得课题、也招不到学生的。我们应该实行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以改变导师研究水平落后、学生学不到任何前沿新知的现象。

其二,担任重要行政职务的教授,任职期内应少带或不带博士生,以便能够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履行其所担负的重要职务。那些科研经费不足的导师,要暂停博士招生,以保证培养质量。比如,一所进入“211工程”行列的高校的校长,目前带的硕士生、博士生共有32人。校长本身行政事务就一大堆,哪里还有时间做科研、指导研究生?但他们又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就多招学生来完成他自己的项目,使用听话的廉价劳动力。致使学生在读博期间不能就着某一问题专注地进行科研工作,自己每天在实验室忙碌都是为了多发论文以求顺利通过毕业,或者只是帮助老师完成科研项目任务。这样的读博就是难。

其三,建立和完善博士生学术研究评价体系,加大研究生培养经费的投入,给导师充分的招生自主权等,以使高端人才真正抢占世界学术制高点。使博士生培养制度重返其本来面目,让博士生摆脱尴尬处境。

?附:读博的七个阶段


责任编辑:刘宝琴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