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学历造假:从惟本科是举到惟博士是举
www.fjnet.cn?2009-08-21 09:11? ?来源:中国经济网    我来说两句

  要想真正杜绝‘在职博士’的教育数字造假,救赎在职博士乃至其他类型博士的教育声誉,功夫还得用在统计之外——既在教育统计之外的教育本身,也在教育之外的政府、社会本身。

  教育部日前发布通知,要求各省市区教育厅做好今年全国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统计年报工作,要求各地杜绝随意干预、随意改动教育事业统计年报中的数据。根据通知,今年将新增“统计在职人员攻读博士人数”。(《新京报》8月17日)

  为什么要新增“统计在职人员攻读博士人数”,并强调“杜绝随意干预、随意改动教育事业统计年报中的数据”,教育部没有明说。但这样一个事实大家无疑早已心知肚明:在时下的各种教育统计数据中,“在职博士”是一个相对更容易发生数据不实、造假的领域——顾名思义,“在职博士”就是允许一边工作一边攻读,仅需少数时候到场而不必全日制来校进行学习的博士研究生。如此程序极为简化、过程相当简陋、“能见度”严重缺乏的读博方式,想要在其中掺水,自然是来得格外方便甚至完全“顺理成章”。

  这正如此前不少高校人士向我们描述的官员们在职读博的怪现状:“平时上课基本上由秘书代替,甚至有时会出现秘书坐满一教室的滑稽场面”,“官员为弄文凭,让秘书替自己上课,用公款贿赂导师蒙混过关,在社会上已是公开的秘密”。为此,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更是直言不讳:“大多数领导干部的文凭是混出来的”,并向教育部和中组部提出建议:“严格限制党政干部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对于个人要求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必须首先辞去现任职务,并由个人支付全部费用”。(中国新闻网 07.11.6;《新快报》07.3.10)

  可是,这种明明非常容易造假、公信力不高甚至资质十分可疑、“混出来”特征明显的“在职博士”、“论文博士”,为什么长期以来在我们的社会上又如此盛行,蔚为大观呢?个中缘由,显然与教育统计本身没有多大直接关系,而是更广泛社会领域不正常乃至完全扭曲的机制体制所决定的。

  比如,在干部及其他许多人才选拔考核领域,普遍存在的片面盲目迷信高学历、愈演愈烈的“惟文凭是举”的积习和机制——从早先的“惟大学本科是举”,一步步发展到目前登峰造极的“惟硕士、惟博士是举”。比如,当前许多高校、医院,在招人上早已奉行“非博士不进”的规则;而在党政干部选拔方面,情况同样如此,如最近云南昆明出现的“全球招博士挂职县官”活动,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再如,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愈来愈显得积重难返、深入骨髓的高度行政化(衙门化)、产业化(学店化)的办学体制机制。高等教育行政化、衙门化意味着,政学关系的严重不分、高度一体化。于是,高校愈来愈成为行政部门、权力部门的一种附庸,不得不仰仗后者的鼻息而生存。在这种情势下,高校即便明知在职博士的虚假,显然也没有底气拒绝这种“混文凭”之举。另一方面,高校的产业化、学店化又意味着,商学界限的暧昧、错乱,因此,文凭学历学位便不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教育、学术凭证,更成了一种可以批量贩卖交易的商品。而我们都知道,“在职博士”,虽然并非全日制,但学费往往不菲,同时,像干部官员这类热衷于在职博士的群体,往往又是有公费报销方便,在学费问题上完全“不差钱”的。如此一来,一个无所顾忌地愿意卖、一个不吝重金地愿意买,彼此轻松地各取所需,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要想真正杜绝“在职博士”上的教育数字造假,救赎在职博士乃至其他类型博士的教育声誉,功夫还得用在统计之外——既在教育统计之外的教育本身,也在教育之外的政府、社会本身。(张贵峰)

(责编:刘宝琴)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