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188比分直播:|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188比分直播:|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端午节> 正文
分享到:

端午风俗的历史演变 还原端午本真

2017-05-25 09:25:18 来源:四川文明网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字有“初始”之意,而按照中国传统的干支纪时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称之为端午,又称端五、重午、重五。长期以来对于端午节起源众说纷纭,说法不一,至今仍争论不休。我们将通过梳理端午风俗历史演变的脉络,来探寻端午节的真正起源以及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的内涵。

?

明清时期:端午节庆规模愈来愈盛

唱龙舟(《羊城风物》)

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却愈来愈盛行。尤其南方龙舟竞渡,成为轰动一时的盛举。据《武陵竞渡略》记载,龙舟竞渡已不限于端午一天。而是“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日一日新船下水,五日十日十五日划船赌赛,十八日送标”。还有“五月十七、八打船,二十七、八送标者”。可见竞渡规模历时经月。对此事“或官府先禁后驰,民情先鼓后罢也。”龙船形制,中等长九丈五尺,长者有十一丈,短者也七丈五尺。划龙舟的桡手都是从渔家严格挑选募徵身强力壮的健儿。龙船分白龙、黄龙、青龙、红龙。不仅船身,就连船上那些旌旗罗伞的装饰,以及划船桡手们服装乃至船桨都是一色。比赛时规定有赛龙场、比赛路线、并划定起点和终点。在终点设有船标,当竞渡龙舟到达终点时,投标船就将标投入水中,让各船争夺。标又分有鱼标、鸭标、和铁标。因标上系有红缎锦,也叫“锦标”,夺锦标在唐人诗句中已有之,如卢肇《江陵观竞渡寄袁州刺史》诗就有“问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之句。这种大规模龙舟竞渡夺标,也经常引起争斗事件,互伤和气。所以往往由官府禁止,有的就直接由官府主持比赛,禁止两岸抛掷砖瓦及赛船之间举桨相斗。

观竞渡(《清史图鉴》)

武陵沅湘一带竞渡活动如上所述,其特点气势磅礴,船大人多,风格粗犷豪迈。而杭州西湖中龙舟竞渡则另具特色。吴地习俗称呼龙舟竞渡为“划龙船”。《清嘉录》记载:“龙船,阊、胥两门,南北两濠及枫桥西路水滨皆有之。各占一色,四角枋柱,扬旌拽旗。”不过西湖龙船形制及划法却另有很多讲究。在龙船中舱伏有鼓吹手,两旁划桨十六,俗称其人为“划手”;在船头有一位篙师,手执长鈎立于船头,叫“档头篙”;在头亭之上,还要选长相端庄漂亮的小孩,装扮台阁故事,俗称为“龙头太子”;船尾高丈许,牵有彩绳,令儿童在上面化装扮成“独占鳖头”、“童子拜观音”、“指日高升”、“杨贵妃醉酒”等戏剧人物造型。有竞渡龙船,也有画舫游艇供游客观龙船比赛。在正式比赛前数日,就开始祀神并在水中演练,称作“下水”;上岸后送神称作“拔龙头”。当头的人率里巷游水能手,年前就用带叶竹竿插树桥头,为来年出龙认色,作好准备工作。认色时,舱手执五色小旗插在画舫上,竞赛者龙船各认自己旗色,认旗色时龙船来回盘旋,叫作“打招”,船身一旋,水如溅珠,金鼓之声与水声相激,场面热闹动人。杭州一带龙舟竞渡仪式繁多,花样复杂,娱乐性和表演性更强。到了端午这天,“男女耆稚,倾城出游。高楼邃阁,罗绮如云,山塘七里,几无驻足之地。河中画楫,栉比鱼鳞,亦无行舟之路。欢呼笑语之声,遐迩震动。士人供卖耍货、食品,所在城市,凡十日而罢。俗呼『划龙船市』入夜燃灯万盏,灿星吐丹,波月摇白,尤为奇观,俗称『灯划龙船』。”《清嘉录》描述了如上端午节盛况后,还引了一首无名氐《划龙船》乐府诗云:

汨罗死已三千年,招魂野祭端阳前。苏州龙船夸绝胜,百万金钱水中迸。

冶坊滨口斟酌桥,楼头水面争妖娆!小龙船划疾如驶,大龙船划乱红紫。

胜会争夸十日游,青帘画舫结灯游。四更堤外笙歌散,博得人称假虎丘。

明清时代,龙船竞渡之风不仅在沅湘吴越之地盛况空前,在东南沿海188比分直播:、广州及四川一带均很盛行。除北方无水乡之便外,龙船竞渡成为各地普及的风俗。现存全国各地的数千种方志中,共有二百廿七种方志有龙舟竞渡的记载,虽然形式或有出入,但基本上都大同小异。

端午节用雄黄为小孩儿“画额”

明代把端午又称“女儿节”。《帝京景物略》云:“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不仅节日名称有异宋代,而且民间风俗也有变化。来自民间的许多夏令保健活动,也掺杂在这个节日习俗中。例如在五月五日正午前,人们要群入天坛去避毒,过了正午才出来。在端午节还讲究捉虾蟆取蟾蜍,其方法是用针刺破蟾眉,将蟾蜍汁挤出。蟾蜍是一种珍贵的中药,可拔毒、消热、消肿,治疗疔毒恶疽有奇效。以菖蒲渍酒饮用避恶气,用艾叶插门固为前代之遗俗。明代新出现的风俗是用雄黄涂耳鼻,认为这样可以避虫毒。据《闽越搜奇谈》云:闽地在五日,还以雄黄浸水,蘸书“王”字于儿童额上,这种风俗称作“画额”。古人对雄黄杀虫驱毒作用早有认识,葛洪《抱朴子˙仙药篇》已有论述。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解释“雄黄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驱痰功效。”可“主治百虫毒、蛇虺毒。”在没有碘酒和红药水的年代里,我们祖先用白酒浸雄黄,再加几块白矾,待酒挥发干后,便成了雄黄矾,用来杀菌消毒。因此,每逢端午节,人们把房子打扫干净,在房内食物贮存处及厨房里洒上雄黄水,用来杀死或防止毒虫。正因古代人十分重视端午用雄黄防毒虫,所以,《白蛇传》的故事及戏剧中,才有白蛇端午饮雄黄酒显原形的情节。这个故事妇孺皆知,流传至今。

天津杨柳青年画─钟馗

宋代就出现的端午贴天师符风俗,到明清时更为流行。不但有天师符,还有“五雷符”、“纸符”、“五毒符”、“五瑞符”等。《清嘉录》记载吴地风俗从五月朔日人们就从道院求得天师符贴厅中以镇恶,到六月朔始焚而送。就是小户人家也多贴五色桃印符彩,有的还在符彩上画姜太公、财神、聚宝盆、摇钱树之类。到道观或寺院请符,必须要先拈香朝拜,再付给道士或和尚符金,才能买到。在论年节时我们谈到门神钟馗,在明清之际时,却让门神位于敬德、秦叔宝,而在五月端午,坐上了中堂。吴曼云《江乡节物诗》小序写道:“杭俗,钟进士画像,端午悬之以逐疫。”其实,不仅杭俗如此,《燕京岁时记》记述北京风俗也是一样,“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竞相争购,贴之中门,以避祟恶。”

端午节佩戴香囊是主要习俗之一

根据《帝京岁时纪胜》与《燕京岁时记》记载,清代北京端午风俗,与明代基本差不多。“家家悬朱符、插蒱龙艾虎。窗牖上贴红纸吉祥葫芦,幼女剪彩叠福,用软帛缉缝老健人、角黍、蒜头、五毒、老虎等式。抽作大红朱雄葫芦,小儿佩之,宜夏避恶。”这种风俗直到近来在北方农村尚比较流行。陕西关中农民每年端午就用布缝制五毒、老虎、葫芦等各色香囊,不过里边除装雄黄、艾叶外,还有的装入香料,闻来清香宜人,吊上五色丝线,佩于小儿胸前。清代端午也是极力打扮小女儿,已出嫁之女也可回家归宁,称之“女儿节”。其他游览、射柳、端午避恶风俗基本沿袭明代,均无多大发展。

卖菖蒲草(《太平欢乐图》)

清代南方尤其吴地端午风俗讲究要稍多一点。贴天师符,挂钟馗像,还要截蒲为剑,割篷作鞭,辅以桃梗、蒜头,悬于牀户,用来却鬼,称之“篷鞭蒱剑”。北方五毒符一般是画于黄纸,而杭州五毒是用五色彩纸剪出蟾蜍、蜥蜴、蜘蛛、蛇虺等五毒形象。从汉代就流传下来的朱索、缤命缕遗俗,在杭州清代时却称为“长寿线”。结五色丝为索,系在小儿之臂上,一般男左女右。对小儿来说,还有一种风俗,就是编铜钱为虎头形,挂在小儿胸前,以示其勇猛,称作“老虎头”;有的给小儿肚兜上绣虎形,称作“老虎肚兜”。这些风俗一直流传到近现代,有些至今还颇盛行。

自民国以来,经过几十年的移风易俗,端午节许多旧的所谓“迷信风俗”已被人们有意无意地遗忘了,但端午节仍是民间深受欢迎的传统节日,粽子是不可缺少的佳节食品,谈屈原,述其爱国的情操也是必然的话题。不过,端午节防疫避灾的本真却渐渐被淹没,试问还有几人会在这一天给孩子们戴上五色长命缕?还有几人会在自家门前挂艾叶菖蒲?还有几人会记得在屋里张贴五毒符画?……这些防疫除毒的方法虽然不符于现代科学,但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表现,是节庆不可或失的组成部分,如果我们的节日仅剩下互相赠送几盒高价粽子,那我们的文化就彻底迷失了本性。

虽然,生活在现代医疗卫生条件下的人们已体会不出古人对炎夏来临后疾疫流行的畏惧之情,但在端午到来之时,我们还是应该打扫打扫房屋,晒晒被子,喝些消暑解毒的健康饮品,互赠一些寄寓健康平安的礼物,虔诚地将这个传统节日的内涵传承下去。(常新龙)

更多>>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188比分直播: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188比分直播: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