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共享单车能骑多远?> 扩张后的冷思考 > 正文

共享单车考验社会共享思维

2017-02-20 08:41:19?燕农?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如今,共享单车在很多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已成为方便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便捷交通方式。不过,问题随之而来。

在北京,乱停乱放、不按交规骑行等行为给城市带来了新问题;在郑州,有大爷大妈圈地段收看管费,市民使用共享单车被要求先交车辆看管费;在成都,有学生利用共享单车机械锁的漏洞,能迅速解锁并相互传授经验……总之,在城市公共管理、租赁自行车企业、市民租赁规范等多个层面,都出现了诸多新问题。

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共享单车作为城市生活的一种新生事物,在大规模落地之初引出一些新的社会问题,是在情理之中的。其以一种新的业态形式融入城市生态,也必将要面对诸多未知的问题甚至尴尬。只是,上述种种,与其说是各方面对待共享单车的态度参差不齐,莫若说是社会的共享思维尚需培育和壮大。

租赁自行车企业该意识到,不是把单车大量投入市场,社会就可以有序共享。而市民对共享单车,也不能只顾自己便利了而罔顾他人。说到底,社会共享思维需要以规则、秩序、信任作为基石,并由此培育公共文明和契约精神。

令人欣慰的是,有关方面的自我矫正已经开始。比如,有租赁企业开始将规范用户行为作为企业责任的一部分,探寻利用GPS定位等技术手段,解决用户乱停乱放等问题,并建立用户“黑名单”和信用积分制度。有的地方出台相关规定,将不文明骑行和违规停放等纳入个人信用记录,并着手规划改造自行车道。某种程度上,这是社会共享思维的聚合与进步,而不是单单解决共享单车的问题。

唯有社会共享思维活跃起来,共享单车以及其后更多的共享经济新产品,才会顺利融入社会生活,给民众带来新业态福利。(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