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专题> 188比分直播: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 农业快讯 > 正文

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命运

2016-12-13 16:14:04??来源:农业普查专题  责任编辑:肖月青   我来说两句

扩大培训受益人群

示范中心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累计培训当地民众近1500人次,间接受益农民可达4000人,增强了老挝自主发展的造血功能。培训项目领域广泛,涵盖种植业、养殖业、渔业、农产品加工、农业技术推广等农业技术和管理领域;培训主题丰富,包括橡胶嫁接、割胶、橡胶加工、杂交玉米制种、杂交玉米种植、稻谷玉米套种、茶叶采摘加工、蔬菜种植及美藤果种植技术和产业开发等内容。考虑到农民跨地区参加培训课程不易,培训基本以派出专家到各地区讲课的形式进行,免去了学员的奔波,为来自贫困家庭的学员参加课程提供了机会,也为其脱贫创造了机遇。

老挝以示范中心为平台和枢纽,也派出部分专家、官员、技术人才赴中国云南等地实地考察、交流、学习,为两地农业交流拓展了空间,增进了中老两国农业领域官员、技术人才的友谊,为今后进一步拓宽双边农业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5年,中国和瑞士双方共同对示范中心进行了评估。独立评估专家认为,示范中心帮助老挝实现了10万公顷橡胶种植面积的国家战略规划,天然橡胶出口实现了零的突破,增加出口收入20亿人民币,成为老挝第一大出口产品;玉米产量已达到90万吨,大部分出口到了中国、泰国和越南,成为了老挝重要的出口产品;全国稻谷已实现了自给有余,部分出口中国。

中国农业技术在密克罗尼西亚开花结果

农业援外硕果累累——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命运

NeibertPeres是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一个农业示范户,主要从事蔬菜种植。现在Peres种植的蔬菜除了自己食用外,小部分送给亲戚朋友,超过一半拿到集市上去出售,平均每月大约增收500多美元,这对于他的家庭来说,是非常可观的收入。

Peres是中国对密克农业技术合作的一名受益者。他介绍说,中国专家先帮助他兴建了沼气池,又帮助他建了18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同时还给予他技术上的指导,并为他提供了必要的种子、肥料和农具。通过中国专家大半年的手把手相教,他种植了甜椒、黄瓜、萝卜、白菜、茄子、玉米、红薯等10多个品种,他的整个家庭已经基本掌握了这些蔬菜种植技术。

由于密克燃料全部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中国援建的“猪—沼—菜”循环农业,一方面节省了昂贵的燃气费用,和购买蔬菜的开支,同时通过蔬菜出售,为他创造了稳定的收入。他现在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亲戚朋友经常到他家聚会。他自豪地说:“非常感谢中国政府为我们引进的即节能又环保的循环经济模式,解决了我们的实际问题,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让我们走到增收致富的路,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中国政府从2001年开始对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提供农业技术援助,至今已延续十期,向密克派遣的技术专家涉及蔬菜种植、食用菌种植、生猪养殖等专业。

密克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雨水和阳光充足,以沙石性土壤为主,水分渗透量大而快,容易滋生病虫害,农业技术水平较低。中国专家在示范农场采用成熟的中国农村小规模蔬菜、瓜果生产技术试种成功32个品种,特别是在密克历史上连美国和日本专家都未曾种植成功的西瓜、西红柿、辣椒、卷心菜等品种也大面积种植成功。该示范农场采用营养钵育苗和移栽、地膜覆盖栽培、钢大棚内种植、滴灌施水施肥、有机堆肥的制作和施用、人工辅助授粉、合理轮作、精耕细作的田门管理等技术措施,以提高蔬菜瓜果的产量和品质。首次在密克利用中国的技术和菌种,种植出耐高温食用菌品种,而且主要原料本土化率达到90%。

中国专家在上述品种试种成功后,充分发挥示范农场培训和实习平台作用,把农业技术推广到村落和农户家中,传授给当地民众。目前,示范农场在当地已经“孵化”出六个二级农业示范户,培训了成千上万的当地农民。中国专家组还结合当地环境、民众生活状况,以及政府要求,确定了生态环保、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的援助方面,帮助当地农户发展“猪—沼—菜”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家庭经济。

示范农场试种成功的各种农作物,吸引了密克各界人士来农场参观学习,上至总统及各级官员,下至普通民众,2008年11月,时任总统莫里带队参观示范农场时不断称赞中国专家技术高超,并对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取得的成果表示钦佩,同时感谢中国政府对密克政府长期一贯的支持。由于中国专家组出色的工作,圆满完成了每期的援助任务,每期项目结束后,密克波纳佩经济部农业局都给每位专家颁发了荣誉证书。

格格杜:中国援科水稻技术的代名词

在科特迪瓦提到格格杜,当地人都会异口同声的告诉你,黄皮肤的中国人在那里传授水稻种植技术,在科国政府中,也时常会有科方官员将中国援科水稻农业组人员称之为格格杜。

如今,格格杜已经从20多年前的原始丛林,成为科特迪瓦水稻生产的高产区,中国高产优质稻种得到了当地人喜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援科格格杜垦区农田水利工程项目是中科双方政府1983年建交后的第一个经济技术合作项目。该项目位于科特迪瓦首都阿比让,在地处戈河中、上游的阿科多姆村到格格杜村河段的原始丛林中。开垦出500公顷土地用于种植水稻,划分为三个灌区,分配给周边970户农民,直接安置外来就业人口数千人。格格杜垦区平均每年生产水稻2800多吨,水稻直接产值超过550万元人民币,大米市值可达到750万元人民币以上。

得益于中国政府对科长期农业技术合作的支持,快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农业技术组驻地至垦区试验田之间长达18公里道路的两侧周围,已经形成了6个以上有规模的自然村落,而且外来居住人口不断增多,从原来的一两千人迅速增长到数万人。受地理位置限制垦区附近交通不十分通畅,随着水稻产量迅速提高,当地百姓的生活收入也得到了迅速提高,活跃了当地的农村经济和农贸市。现在技术组驻地公路旁的三个自然村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重镇,还成为O’GOUDOU县政府的所在地。以垦区为中心向外拓展,周边的原始丛林和荒芜土地也逐渐被开垦出上万公顷的咖啡、可可、棕榈等经济作物种植区,成为了科迪沃地区重要经济作物出产地。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