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之痒的“双十一”不能只看到狂欢

2015-11-12  第010期

二十四小时的“买买买”之后,双十一网购节战绩已出炉。阿里巴巴数据显示,网民的网购热情之高令人惊讶。以第一个100亿为例,前年达到该成交额花了近六个小时,去年耗时38分钟,但今年仅用了12分28秒。据12日凌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双十一天猫的总成交金额达到912.17亿元。 [详细]

今天,还有谁记得关于光棍节的孤单

佚名的大学生发明了光棍节,从此双十一成为一道不可忽视的亚文化风景。90年代之后的每一代大学生,都接受这一文化的洗礼。然后商家接过了双十一的大旗,将方向做了彻底的改变,光棍节渐渐淡去,购物狂欢节迅速崛起。“买买买”的大众呼声已然压倒“要不要表白”的忐忑内心戏。 [详细]

逢“七年之痒”仍繁荣,人造节日为何如此成功?

从买方来看,制造购物节的影响手段是利用了国人的从众心理。有20%本没有购物意向的人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去从众的。经常网购的人占“双十一”买家的60%-80%,从卖方来看,这些人是给双十一刷新数据和营造氛围的主流。利用已有客户的庞大群体为双十一造势然后再激发这个客户群体本身和潜在消费人群,这就是平台营造购物节概念的高明之处。 [详细]

“双十一”正是因为拉动的是内需与外需的两个轮子,使得生产、营销与消费,呈现出一拍即合的地球村效应。它带给世界的不只是消费者的狂欢,更是整个经济环节的集体共赢。 [详细]

事实上,“双十一”购物节狂欢的是实体经济

无论是移动化还是全球化、农村化,今年所有变化综合起来都导向一个趋势,那就是随着互联网与电商的普及,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界限将逐渐被泯平,所有人都会上网,所有人都能电商,所有的传统经济都是互联网的,互联网与电商就像水与电隐于无形。互联网本身不生产任何产品,而实体经济借助互联网创造了销售的奇迹,这是中国新实体经济的崛起。 [详细]

狂欢之后,对电商的监管不能放松

公众诟病已久的诚信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据国家工商总局抽查,2014年的网购正品率只有58.7%。根据媒体对今年“双十一”125款商品的初步跟踪调查,真正降价的不足6成。假货、假降、假成交量,“买买买”的背后可能是“假假假”。 [详细]

某些电商宁愿把钱花在晚会、广告上,也不肯用在打假方面。希望各地价格、工商、质检等部门切实负起责任,倒逼电商企业完善自身管理。尤其在电商引领中国经济增长与转型的背景下,更要对电商行业严格要求,严格监管监督。 [详细]

看到狂欢之后的冷寂,比沉迷于狂欢更有价值

严苛一点讲,“双十一”的新,只是新在交易平台和交易方式。不同电子商家联盟仍然习惯并热衷于零和式竞争而不是良性竞争,习惯并热衷于真假难辨的低价销售而缺少创新服务,这让“双十一”如同在话题、娱乐、价格等符号中共同堆积出了一个既真实又虚拟的狂欢情境。 [详细]

“双十一”购物狂欢在象征性和仪式性上是做足了功夫,但在蛀空了“光棍节”的文化认同之后并未构建其新的文化传统,一旦消费者对营销出现免疫,透支式消费回归理性,“空心化”的狂欢究竟还能走多远? [详细]

“买买买,买完剁手再吃土!”被购物冲动裹挟的“双十一”高歌猛进了七年,不应只留下“狂欢”。对电商和政府部门而言,喧嚣过后,还应该有站在制高点审视布局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