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二代”靠什么翻身?

2015-10-19  第005期

一则媒体报道日前引发广泛共鸣,报道称,有针对1200名接受过资助的贫困学子的调查显示,受资助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困难,呈现“常态化贫困”趋势。调研报告指出:“他们(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曾经将希望寄托于教育,然而现实是这条路越走越难。”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3年应届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成为就业最为困难群体,失业率高达30.5%。

很多贫困学子曾经将希望寄托于教育

位于贵州省最北部的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南距遵义市区180公里,北至重庆市区160公里。出道真,无论是去遵义还是重庆,100多公里的路程,平均要走5个多小时,因为这100多公里,都是蜿蜒曲折的山路。 与之前一些地方重新流行的“读书无用论”不同,报道向我们展示另一种真实的图景:道真是国家级贫困县,但是在道真,老百姓有一句俗话: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读书,在道真人看来,是摆脱贫穷的最好通道。

然而,现实是这条路越走越难

中国已经发生了贫困的代际传递,产生了“贫二代”,而农村贫困大学生是“贫二代”中颇引人关注的群体。调查显示,从毕业生的城乡来源角度分析,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成为就业最为困难群体,失业率高达30.5%。高失业率意味着“贫二代”中本来最有希望依靠知识改变命运的这一部分人,他们的梦想还未出发,在现实面前就已折戟。[详细]

教育致贫,而非致富,这值得思考

对于贫困地区和人群来说,教育的失衡已经日益严重,多年前,国家通过强制分配政策,使城乡的师资基本保持平衡,而现在自由流动和竞争的人才机制,让农村和贫困地区的优秀教师几近绝迹。正是这种教育机会的缺失,让陈朝顺们只能花费更大代价带着孩子去城市求学。因此,国家应该设立师资强制分配机制,重新调整城乡学校的设置,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享有和城市同等的教育机会。

一个贫困家庭即便出了个大学生也不一定脱贫。原因何在?这要从文化的角度寻找答案。比如,同样是大学毕业,城里孩子就比农村孩子在就业和创业方面有更多优势,因为,青年一代的竞争并不是简单的文凭竞争,更是一种素质和文化竞争。而在贫困地区,受教育、环境、习惯等多因素影响,即便是努力学习的孩子,也难称素质的真正提高。 [详细]

我国的教育,已经承载不起阶层流动的功能

在就业的“理想国”中,就业质量应与一个人的教育、知识、创新能力挂钩,与家庭背景、人脉关系无关。但现实中,“出生”与“背景”总在关键时点隐隐作痛,让机会平等成为底层群体不可承受之重。而一些农村学子“毕业即失业”的背后,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改革命题: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于城市,优质的人脉资源集中于城市,“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上的学校越差,找的工作越差”。[详细]

怎么解决农村学生因上大学致贫的问题?很多人觉得要是给农村生公平的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让他们能更多地进入重点大学,进入大学后能找到好工作。让教育能扮演实现阶层流动的角色——通过教育,彻底改变农村生的命运,让他们走出大山,一人得富贵,全家脱贫。这其实是不顾现实的空想,只有少数学生能获得这种机会,对于大多数农村学生来说,这就是“画饼充饥”,让他们在升学致贫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详细]

对此,不能只发表情绪化的意见,而必须直面现实问题

我国要重视教育与就业公平,给农村学生创造公平环境,但如果维持现在的教育体制,就解决不了农村大学生“贫二代”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该取消高等教育的身份、等级,不能制造出重点大学与普通高校的差距,这样所有大学都值得学生选择,上大学也就不再盯着所谓的重点大学。在我国,很多农村学生更多的只能进职业学校和一般大学,这是不可改变的现实,这些学校办出特色、提高质量,才是教育的出路,也是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出路。其次,不能再用升学改变命运,来教育农村学生读书,来设计农村教育模式,围着升学而转的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背道而驰。[详细]

贫二代就业难,也因综合素质等存在短板

眼下,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招聘时重点考察面试者的综合素质,一些农村大学生不仅在英语、电脑等客观条件限制的能力上有短板,在人际交往、创新能力、知识广度等方面亦有可能处于不利局面。提升城乡教育的“质量公平”,不仅需要更新农村教师的水平和理念,更要用好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拓宽农村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他们对社会的敏感度。[详细]

当然,在进入大学后,贫二代不能像其他群体的大学生一样,忽然失去方向,失去自律,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聊的游戏与无止的迷茫中;而是应该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发现自己身上必须要改正的缺点,认识到自己未来必须要具备的能力,把大学当成一次必须抓住的机会,实现一次不能错过的“脱胎换骨”。一些贫二代大学生之所以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很重要的原因,不是他们是贫二代,而是他们习惯把迷茫和迷失当成是应对未来风险的一种麻醉,把放弃与抱怨当成是应对社会不公的一种常态。这样的大学生怎么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详细]

此外,农村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需要改变

不排除农村大学生失业率高的现象背后,其实是相当一部分人在城市里就业困难,又不愿意回到农村。农村大学生既了解农村情况,又接受了高等教育,在创业成风、农村电商大发展、城镇化建设加速等社会背景下,农村高素质人才缺口比城市更大。农村大学生回到他们更熟悉的地方就业,未必不是一个好选择。不是非得留在城市里谋一份光鲜亮丽的职业,非外企、机关不去才叫“改变命运”,这种过时的就业观念早该改改了。社会舆论要为回流农村的大学生鼓掌叫好,他们的父母亲人也要认识到回家就业、创业并不丢人。[详细]

要让知识真正成为改变命运、增强社会流动性的动力,就需要全社会一起来创造更为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当然,这一目标还没那么快实现,因此,对于农村大学生来说,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改变就业观念,同样可以“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