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场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事故,中央的态度是明确而坚决的,严查严办是确定无疑的】

距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已经5天了。几天来,从中央领导到社会各界,都在关注着、牵挂着天津。肆虐的火焰吞噬了生命和财产,也灼烧着人们的心,舆论场满是对惨烈悲剧的震惊、对救火英雄的痛惜,更有对抢险救援、善后处置的关切与追问,也有一些质疑和传言。

事故发生3天之内,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两次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救治伤员,严查事故原因,严肃查处事故责任人,强调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首要位置,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继13日刘延东、郭声琨等领导同志急赴现场指挥救援、慰问伤员之后,李克强总理16日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代表习近平总书记赶赴天津,看望慰问消防队员、救援官兵和伤员及受灾群众,部署下一步救援救治、善后处置和安全生产工作。

面对这场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事故,中央的态度是明确而坚决的,严查严办是确定无疑的。周永康、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这样的大案都要一查到底、公开处理,还有什么必要对一起安全事故有所保留和隐瞒?又怎么可能“官官相护”?想明白这一点,就会知道有些疑虑是多么没有根据、没有必要。

只是,这起事故的处理难度,显然超出了我们的经验。无论是救援人员,还是采访记者、化工专家都承认,天津港“8·12”特大事故的燃爆现场具有高度复杂性,即便5天过去,前方还不能够宣布现场险情已经完全排除,相关事故原因也未能拿出阶段性调查结果。燃烧、爆炸往往会彻底破坏现场,此类事故的具体原因,调查难度极大,注定需要较长的时间,心急是没用的。

越是复杂,越容易引起舆情的关注甚至揣测。事故面前,及时发布事故处置信息,并不比洒向火场的灭火剂次要。公众对事故信息的需求,是与事故的严重性和复杂性成正比的。越是严重复杂的事故,越应该公开透明地发布信息,否则就容易发生“次生舆论灾害”,造成舆论上的被动,恶化事故处置的舆论环境,甚至给救援、调查、善后等实际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应该坦承,作为权威信息的提供方,我们的政府部门总想在把情况搞清楚、把证据搞确凿后再向公众发布信息,这与公众特别是舆论对事故信息的急切需求有明显落差。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相互理解:政府要充分理解公众的信息需求,尊重公众特别是事故中受伤害人及其亲属的知情权,随事故处置进程及时发布信息,让事故处理在公开透明的情况下进行,坚决改变那些已经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旧做法;公众舆论对政府的谨慎和郑重其事也应给予理解,尤其应充分相信政府是想把事情办好的,一味的质疑和否定并不是一种理性的态度。

事故具体原因调查难度大、需要时间长,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可慢慢来。有些情况,如涉事企业是否违规违法、政府有关部门监管是否到位等,是可以较快查明的,这就不能等。当然,政府所提供的信息和对舆情的回应,应当以实事求是、经得住考验为第一要求,不能迫于舆论压力而仓促言事。政府希望发布的、老百姓希望了解的,都应是负责任的、经得起检验的信息。

政府部门希望尽量提供确凿的信息,公众和媒体希望及时了解更多情况,两种怀着同样目的但处于不同境遇的力量,如何形成应对突发事件的合力?这是信息时代的新考题。当此之时,救援还在继续,确定人员伤亡情况还在紧张进行。当此之际,信任最为宝贵,我们需要成为一个“信任共同体”,天灾人祸我们一起面对,不要被各种“负面猜想”牵着鼻子走。

截至16日,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共发现遇难者遗体112具,财产损失十分惨重。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安全生产的道理并不高深难懂。然而,近期接二连三发生的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表明,安全发展理念更多要用实践来说话、靠实践来检验、用行动来牢固树立。认识到“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认识到“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还必须在行动中落实,在实践中体现。不能墙上贴着“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生产再忙,安全不忘”,生活中却对安全要求避重就轻、对安全防线弃之不顾。灾难和事故是最无情的验收者,它们从来不看你说的有多频繁、态度多坚决,惟一看的就是你有没有照着做、在多大程度上做了。

固然,进入风险社会时期,一些安全事故多发;同时,转型发展也有一个过程,一些经久积弊的消化需要时间,但是我们不能以此为借口逃避安全责任。安全发展理念有多牢固,就看行动有多坚定。惟有零容忍、不侥幸,规规矩矩按安全的理念做事,老老实实在安全的规则内行事,安全才不会成为“奢侈品”。

天津港爆炸事故牵动人心。爆炸事故发生后,不少网友开始到马云微博下留言,直指马云为何不捐款,甚至还有人一边喊着“爸爸”,一边指责马云。

归纳一下,要求马云捐款的理由大致有三:你有钱,你应该捐款;人家娱乐明星都捐款了,你更应该捐款;如果不捐钱,迟早你会身败名裂。如果说,前两种观点还带有一点劝告的口吻,那么最后一种观点就带有一些警告的口气了。这种对马云捐款的焦急,可以理解为公众对慈善事业的迫切期待。但是很显然,无论哪一个理由在逻辑上都是站不住的:有钱人就一定要捐款?捐款可不是有钱人的法定义务。娱乐明星捐款了,马云就要捐款?娱乐明星又不是马云一定要效仿的榜样。至于最后一条,更是缺少逻辑。其实,马云怎么想,接下来会怎么做,网友不得而知,是焦虑的心情让他们等不及马云作出清晰表态。

有人会把网友的这种情绪化反应,总结为道德绑架。如此说有一定道理。慈善事业本来就是基于道德愿望的事业,人们可以期待一个人成为慈善家,尤其是那些身价惊人的富人们,但是,人们没有权力要求一个人一定要从事慈善事业,即便这个人很有钱。因为财富并不是慈善与否的凭证,有钱人可以不慈善,没钱的人也可以慈善。如果认为自己的意图是善良的,就强迫别人做非强制性义务的事情,则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好心办坏事,个体的权利得不到应有保证。所以,即便人们再心急,也应该清楚义务和权利的关系,不能以自己认为正确的目的,绑架了别人的行为,剥夺了别人的自由和权利。

甚至,有人会反问一句,那些要求马云捐款的人自己捐了吗?如此一问,很多质问者可能就会自感理亏,因为他们在理解慈善时,首先想到的是有钱人而不是自己。当然,很多人还会振振有词:我又没有钱,我捐一点钱有什么意义吗?马云可不一样,马云可是首富。这反映了人们在道德绑架时,经常会出现的一种“混逻辑”:把责任加给别人,谈及自己时总提及特殊性。所以,马云是必须捐款的,因为他是首富;而我是不必捐款的,因为我是穷人。于是,慈善在悄然之间已经被认定为有钱人的事业。这是一种责任的推卸,也是一种对有钱人和慈善事业的扭曲理解。

还有一点也应该看到,马云遭逼捐背后还有人们的道德焦虑,慈善焦虑。一个社会难免有贫富差距,一个社会也难免存在风险。如何去缓和不同群体之间的紧张关系,如何去一同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风险?慈善无疑是最有效的润滑剂。当群体矛盾加大时,慈善会让人感觉到共同体的存在;当风险突如其来时,慈善会让社会形成共同担当的凝聚力。所以,当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后,人们期待慈善事业可以启动,可以赈灾,这都没有问题,这是人们在面对灾难时,信心的来源之一,保障的来源之一。问题是,慈善行为似乎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蓬勃而出,至少人们想看到的富人带头的慈善生态并没有出现。于是,人们开始变得焦虑,开始不惜以舆论压力逼捐。这无疑是一种道德焦虑和慈善焦虑的表现。

如何缓解这两种焦虑?放大、任由舆论煽风点火、道德绑架当然不对,而且也不会有明显效果——即便马云承受不了舆论的压力,出来表态,其他的富人也未必会跟风而动。舆论总不能对照着富翁榜,一个一个指名道姓地逼捐吧?而且,这也会让人觉得慈善只是富人的事情,慈善有些杀富济贫的味道。公众应该期待的是正确的慈善文化和良性的慈善生态:一方面,个体自觉地意识到个人的社会责任,不遗余力地为慈善事业付出自己的努力;另一方面,社会对慈善形成稳定的奖励机制,让那些投身慈善的个体不仅有荣誉嘉奖,也有功利层面的回馈。如此,慈善才能成为事业,成为文化,人们不需逼捐,慈善事业也可以蓬勃发展。

【随着搜救、救治工作的开展,心理疏导、心理危机干预也成为救援处置的关键词。那些在灾难中失去亲人的人们,那些躺在病床上接受救治的人们,都需要及时的心理疏导,以排遣他们心中的痛苦,树立对未来生活更多的希望。】

天津港危险化学品仓库“8.12”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抢险救援进入第五天。截至昨天9时,事故现场已发现112具遗体,其中确定身份24人,88人身份尚未确定。爆炸现场后续处理已有比较完整的方案,目前有2000多名官兵正在外围搜寻清理有害物质,为群众尽快返回创造条件。

据共青团天津市委书记徐岗介绍,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天津市迅速开展心理疏导工作,依托相关单位和机构招募具有心理咨询专业资质的志愿者,由专业人员组成心理疏导志愿者团队,为遇难人员家属和受伤人员提供心理疏导帮扶。天津市卫计委主任王建存介绍,该市组建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已对伤者进行心理危机筛查和跟踪随访干预工作,并将扩大心理危机干预覆盖面,设置固定的心理咨询点,及时为公众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这是一场猝不及防的巨大灾难,许多遇难人员家属、受伤人员以及幸免于难、幸免于伤的人,也许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真正从灾难中“反应”过来。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全国的目光都拢聚到津门滨海,有对消防人员无畏前行的由衷褒赞,有对抢险救援工作提出的意见建议,也有对灾难中受到伤害和影响的每个具体的“人”的殷切关怀,包括对遇难人员家属和受伤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这些都是一场大灾难中最正常的表情符号,因为对人的朴素关注,永远是灾难中最核心的表达,因为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人常常是最无力的。

连日来,以抢险、救援、搜救、救治为关键词的救灾工作,始终是事故前线应急处置的重中之重,把人的生命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任何时候都不为过。而随着搜救、救治工作的开展,心理疏导、心理危机干预也成为救援处置的关键词。那些在灾难中失去亲人的人们,那些躺在病床上接受救治的人们,都需要及时的心理疏导,以排遣他们心中的痛苦,树立对未来生活更多的希望。包括心理救援在内的全方位立体救援,本应是现代灾难救援的标配,这次火灾爆炸事故的救援也不例外。

人们有理由相信,伤者将得到最好的救治,包括心理上的救治疏导,那些失去亲人的人们,也将得到心理上的帮扶和慰藉。同时还有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同样也是灾难的受害者,同样也需要得到心理关照和心理疏导——这就是那些在灾难发生之时,虽然没有遭受看得见的伤害,但也经历了巨大恐慌的人们。

他们经历的巨大恐慌,一方面来自灾难本身的心理冲击,另一方面则是对灾难造成潜在损害的担忧,比如他们的房屋、汽车等财产在灾难中受到严重损毁,由于缺乏稳定而有信心的预期,从财产理赔到未来生活的安顿,都可能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困扰。比起那些失去亲人或身体受伤的人,他们应该算是不幸中的幸运者,但他们对财产保障和未来生活的担忧焦虑,也是再正常不过的心理反应和权利诉求,有关部门对此应给予高度重视。

他们或许惊魂甫定,或许心有余悸。他们是一个在数量上不可小觑的群体,这场猝不及防的灾难带给他们心理上的冲击,除了眼下夜不能寐的恐慌焦虑外,还可能在未来给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对他们来说,眼下也需要来自专业的心理干预帮扶。专业心理疏导人员的及时介入,针对他们特定的恐慌心理和焦虑情绪,将是对他们最好的关照关怀。

由于专业资源的稀缺,这些未受到直接伤害的人如果暂时未被顾及,应该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们不应成为一个被遗忘的群体,随着救援救治工作的推进,应尽快将他们纳入心理危机干预覆盖人群。这种心理危机干预既包括专业的心理疏导,也应包括政府对依法保障居民权益的承诺——从一定意义上说,来自政府方面的郑重承诺,应当是纾解灾难恐慌最有效的心理疏导。

【越是自由的地方,越需要强调自制,灾难面前坚守法律乃是最基本的公民底线。否则,迷失的不仅是行为人自己,还有那些无辜受骗的善心人。】

近日,广西“95后”女孩杨某某在新浪微博中,虚构自己父亲在天津爆炸事故中身亡,开通文章“打赏”功能以骗取捐款。据不完全统计,共有3700多人对其进行了打赏,涉及金额达9万多元。目前,杨某某因涉嫌诈骗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这样的结果杨某某或许始料未及,等待她的可能将是严厉的司法审判。单从法律上分析,杨某某的行为并不难判断。我国刑法规定的诈骗罪,就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根据司法解释,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000元以上属于法定“数额较大”,应追究刑事责任;3万元以上则属于“数额巨大”,量刑更重。从本案看,杨某某的行为涉嫌诈骗罪无疑,而且情节还比较严重。

在人们全神贯注牵挂天津爆炸事故时,这起看似简单的刑事案件犹如一个插曲,因为嫌疑人过于年轻的身份,放置在当前天津爆炸灾难的背景下,显得格外刺眼且又令人深感纠结。一方面,刚刚20岁就涉嫌犯罪,很容易引发人们的宽宥,利用互联网的“打赏”功能这一新手段骗钱,也让我们看到违法犯罪变得更加容易和模糊,行为违法往往就在“一念间”。但另一方面,无论是其涉嫌犯罪的数额,是利用互联网发布虚假信息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还是天津爆炸事故的灾难背景,都令人感到难以原谅,基于“发灾难财”的道德指责已不足以制裁,依法从严惩处似在逻辑之中。

或许这只是一桩个案,但仍为我们讨论灾难面前的公民德性提供了契机。事故当前,同情与捐助,理当成为一种公民自觉行为。即便不追求多么高尚的举动,但对于所有人来说,坚守法律底线应是最起码的公民道德,是做人的最基本要求。问题在于,这种人人都懂的常识,在缺乏完善的公民教育背景下,很可能会变得稀缺,法律的禁止性规范在网络极度便捷的行为自由中,也很容易失去其威慑力和警示性,让缺乏自我约束的人一念之间就滑向违法犯罪之境。

当然,在这些年国内发生的灾难和事故中,类似个案都属极个别的现象,公民的责任心、爱心、善心无疑是主流。我们无需将个案上升为普遍性层面,它只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提醒我们:越是自由的地方,越需要强调自制,灾难面前坚守法律乃是最基本的公民底线。否则,迷失的不仅是行为人自己,还有那些无辜受骗的善心人。

本报特约评论员兵临

【对此事故的调查,必须要达到一插到底的透彻性,才有机会重塑行业标准、打捞公众的安全感,达到惩前毖后、禁绝同类事件的效果。】

天津,救援在升级,调查在深入。

16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赶赴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现场,看望慰问消防队员、救援官兵和伤员及受灾群众,部署下一步救援救治,善后处置和安全生产工作。同一天,来自当地新闻发布会的消息显示,爆炸事故遇难人数上升到了112人,失踪人员95人,其中消防官兵85人。

12日深夜的悲剧之后,“天津港”与“8·12”就成为了压在所有人心中的一块巨石。这两个词成了人们交流、呼吁、讨论的入口,也承载了巨量的、复杂的公众情绪。现在,悼念和感动已经充分得到表达,但困惑和迷茫仍在等待真相疏解。人们期待,官方能加快事故调查和问责的节奏,并以此为切入点,升级“打非治违”工作,让更多潜在的“肇祸者”从暗影当中走出来。

实际上,对于此次“肇祸者”瑞海物流公司,人们并非在泛泛呼吁着调查和问责,而是在数天来信息搜集和整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具体的、有方向性的追问。比如,瑞海物流是否混杂存储危化品,是否数十倍超量存放氰化钠?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有无举报?有无监管?

比如,爆炸堆垛距离居民区仅600余米,瑞海公司的安评报告是如何通过的?建设项目涉及化学剧毒品的,需要由甲级安全机构进行安全评价,为何为瑞海公司做安全评价报告的,是天津中滨海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这家乙级资质的单位?

上述细节,每一个的答案都可能是对同类企业的棒喝。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地方,必有长期累积的安全隐患,必有或隐或显的管理漏洞,必有纸上谈兵的责任制度。此前的中储粮林甸粮库大火、吉林宝源丰禽业公司爆炸、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爆炸,加上这次“8·12”瑞海公司危险品爆炸,已经一再用惨痛的方式证明,涉及安全生产,哪怕百分之一的疏忽也会导致百分之百的悲剧。

上述细节,每一个都指向了一个监管领域。而弄清以上细节,并不仅仅是在调查真相,更是从微观层面,一环一环地审视安全生产、安全监管的链条。正是这些由安评、环评、资质审批、日常监管构成的链条,塑造了企业的生存环境,决定了我们和灾难的距离。

与总理赴津同时,国务院已经全面铺开“打非治违”和专项整治工作,最高检也于16日介入爆炸事故调查,称将严查事故所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枉法等职务行为。经验显示,对此事故的调查,必须要达到一插到底的透彻性,才有机会重塑行业标准、打捞公众的安全感,达到惩前毖后、禁绝同类事件的效果。

本报特约评论员刘白

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深入排查和有效化解各类安全生产风险,提高安全生产保障水平,努力推动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根本好转。国务院召开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抓好危险化学品和易燃易爆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单位的安全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目前,全国各地都已陆续展开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一些地方,计划内的项目,甚至一些常规的生产建设,在排查的过程中暂停,或者完全停止。此时,只要有隐患,哪怕只是一种可能性,都不能放过。安全,变成第一标准,不计成本,一票否决,宁愿牺牲一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利益,也决不能再付出血的代价。

“隐患”无所谓大小,一旦出现,结果可能就是毁灭性的。安全隐患的排查,现在是天津爆炸事故后的一种警戒,但长远看,可能要视作安全监管新常态的表现形式。总有一些思维认为,安全标准、监管、检查是考试,准备考试有很多种应付的方式,仿佛是在解决不必要的麻烦。全面排查,意味着安全的维系不是例行公事,它是对生产乃至日常生活的直接干预。

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走到今天这个阶段,安全形势复杂化,安全应对也深刻化,我们注定将和各种安全手段打交道,会感到“不胜其烦”。安全的应对,是全方位的,国土、治安乃至生产、生活,全面提升至新的国家安全观上看待,进入现代综合治理的框架。正如治安不再仅仅是办理案件,生产安全不再仅仅是审批,安全治理会是一套复杂化的手段,首先则意味着进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

实事求是而论,电梯如何安检,地铁逃生演练,企业生产检查,很多时候出现在新闻中,我们多数没有亲历。安全警钟,是一系列报告、报道,而没有成为日常亲身体验。在新闻里看到天津事故的画面冲击,回到生产、生活当中,又觉得与己无关,可能是多数人的心理。很多时候,人们感觉安全信心的下降,却仍然习惯于侥幸的状态。从人性深处讲,没有亲历事故,不会真正感受事故的可怕。其实,安全意识进入内心深处,得益于训练,是人为植入后的习惯,具体方式包括逃生演练,更包括反反复复的摸排、调研、检查、市场洗牌,等等,以至于出现一种氛围,如果想回避这套安全的规训,那就无法正常生产、生活。

不要再想着怎么打点、走过场了,今天成功应付了审批,明天会有更多的麻烦。不及时、主动地清扫安全隐患,代价昂贵,并且当即兑现,独自承担。爆炸事故,是无辜者为安全的疏漏付出生命代价,这是血的教训,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出现。在更加严格的安全规训体系中,一切疏漏将由责任主体一己承担,重则倾家荡产。代价如果不是近在眼前,总会有人死抱着侥幸,改变不了麻木的状态,严格的手段,让不负责任的代价呈递眼前,安全标准将是真正意义上的倒逼力量。

现代社会,经济分工环环相扣,风险具有太大的隐藏性;监管责任条分缕析,绵密严谨却很难涓滴不漏。从监管上升为治理,更包括无所不在的熏习,便有望迫使每一个人成为“安全理性人”。安全治理不仅仅是一套技术手段,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社会形态的塑造,是让每一道环节学会自我消除隐患,不再出现防不胜防的境况。

这两天,因为天津爆炸事故中牺牲的消防员感动,“逆行”这个词在网上流行起来。

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第六次新闻发布会透露,截至16日9时,事故现场已发现112具遗体,其中确定身份24人,88人身份尚未确定。经确认,目前失联人员95人,其中,消防人员85人,包括现役公安消防人员13人,天津港公安消防人员72人。

这些勇士那么年轻,他们都是父母的儿子,可就在那一刻,他们只知道自己的身份是消防员,他们的岗位就是火光冲天的地方,哪怕是用生命,他们也必须去坚守。

确实,每一名消防官兵的背后都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他们每人都有牵挂的亲人,亲人也在牵挂他们。可是面临危难,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迎难而上,哪怕是鲜活的生命瞬间在火光中涅槃。

我想起曾经在路边看消防员洗车,他们很认真,以至于我停下脚步去看。他们用干净的毛巾擦车的每一个部分,甚至还有一个消防员在擦轮胎,轮胎里的每一个缝隙都不放过。于是片刻之后,眼前的消防车光泽可鉴,就连轮胎一丝灰尘都没有,仿佛是一辆新车。他们都很专注,很喜爱的神情。那一刻无需多言,你就知道他们有多么爱惜自己的车。

就是这些擦车时疼爱有加的温情大男孩,在火光冲天时,陡然变为坚不可摧的男子汉,为保一方平安,他们拼了性命也要前行。

这么好的战士,这么好的年轻人,我们在表达敬意的同时,也无法克制住我们的心痛、心疼。希望能够用更科学的方法去应对现场,希望平时能有更好的安全措施,尽量不要让战士们再牺牲了。

同时,在责任事故面前要及时地、严肃地追究责任。这也是对牺牲者的一种缅怀,对未来可能牺牲的一种预防。

目前为止,天津爆炸事故仍旧有信息不明之处。但事故激发的祈福与感动不可避免的导向了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欲望。怎么做能够帮助到受事故影响的人,不同的人群分别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不知道;每一项工作需要多少资金,谁有能力来执行这些资金,依旧不知道。无论多少个不知道,都阻止不了逼捐群体又一次的盯上了富人,尤其是,像马云这样富可敌国的人怎么还没捐款。

曾经,我们有一种捐款叫行政逼捐,往往一地行政部门发文,号召大家捐款,而企业和名人也乐得配合,将捐钱通过媒体变成秀场。到2008年汶川地震时,普通人得到了新媒体的赋权,“行政逼捐”演变成模仿主流来解构慈善,倒逼他们视为主流的企业和名人出钱。

这样逼捐的功力相当了得,在一轮又一轮的企业捐款排行榜和名人捐款排行榜轰炸下,多少人不得不顺从舆论。而每一次逼捐的成功,都成为庶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胜利。在这场对主流成功复仇的慈善逼捐浪潮中,普通网民带着善良的愿望,以为帮助了灾民。

逼捐的网民为自己参与公共事务的战绩笑得合不拢嘴,真正的赢家笑而不语。一家企业高调认捐亿元,顺应逼捐浪潮的广告策划随后带来更丰盈的回馈。至于网络逼捐资金的最终去向和用途,大家似乎并不关心。

对任何一场灾难而言,有更多的民间互助永远值得期待,参与的人越多越好,捐款多多益善,捐款到位时间越快越好。但如果逼捐仅仅止于欣赏富人出血,而不关注最终的效果,其成果无疑是事倍功半。事实上,慈善更多地应该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事业,公众的关注点,本该落在平时的慈善机制,让他们眼中的富人们,视慈善为日常的责任,而不是刷存在感的“规定动作”。

以帮助弱势为名而发起的逼捐,不能真正帮助到弱势群体。逼捐群体日渐成为公关公司与官办慈善的左膀右臂,如此大的笑话,还是早早散了吧。

□姚遥(公益人士)

天津爆炸事故发生后,河北诚信有限责任公司存放于港区的数百吨剧毒氰化钠引发各方关注。据新华社报道,位于河北元氏县的河北诚信等20多家化工厂,多年来将含有氰化钠等毒素的污水大量排放,造成多个村庄地下水和农田被污染,部分群众买水度日。对此,当地政府只是“协调”企业花点钱补偿了事。多年前的旧事又被拿出来热议,有评论称,诚信化工实属“躺枪”。

危化品的危害究竟有多大,相信随着调查的深入会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但在元氏县,上万农民已经在恶劣的环境中苦挨多年。即便能从企业那里“协调”来一些补偿,又怎么能补偿日益畸变的生存环境?

至少到目前为止,当地政府的治理努力,只是限于从企业那里为村民争取一点现金补偿,再就是打了几眼深水井,新建的污水处理厂会不会成为一个摆设,也是个未知数。据村民介绍,不排除污染企业只将少量污水送去处理,大量污水则利用挖深井渗漏的办法处理的可能。事实上,直到2014年,仍有媒体报道元氏县地下水被污染的事情,当地村民认为污染问题并未解决,生产生活依然艰难。

即便当地政府果真像表态的那样,对企业污水全部实现达标排放。在经历了多年的野蛮发展之后,指望在短时间内好转,显然太乐观了。更何况,在GDP以及利税的极度诱惑之下,地方政府本来就缺乏彻底治理污染的底气和决心。

而在企业方面,以为花几个小钱就能买断村民的健康权,换来企业的排污权,未免强梁霸道。至于其“河北百强”、“中国化工500强”的名号,很多时候,不过是要挟当地政府的筹码而已。一旦地方政府与污染企业达成默契,则只能以牺牲环境和民众健康作为代价。

说到底,是地方政府及污染企业总以为民众举报污染不过是想要一些“补偿”;总以为只要稍稍出点血或者稍稍拿出一点治理的姿态,民众就会安于污浊的生活环境。殊不知,水、土地、空气乃是维系民众生存的基本需求,谁也无权剥夺。

□斯文(媒体人)

舆论的关注是事故处置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公众参与抢险救援的一种特殊形式。政府及时回应社会舆论的关切,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与舆论形成广泛深入的互动,是组织抢险救援和应急处置的题中之意。

天津港危险化学品仓库“8·12”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抢险救援进入第四天。爆炸事故现场指挥部昨晚公布最新数据,事故死亡人数已上升至104人。目前,在医院收治的伤者中还没有出现死亡情况。事故现场目前基本无明火,但各种危化品混杂,部分集装箱仍有冒烟,抢险救援工作继续紧张有序进行。

这次事故由危险化学品仓库起火引发剧烈爆炸,抢险救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困难,之所以造成如此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与危化品爆炸破坏性极强以及抢险救援面临巨大困难有关。社会各界对事故抢险救援、原因调查等高度瞩目,在满目疮痍的事故现场之外,形成了一个庞大繁复的公共舆论场,人们通过传统媒体、网络和自媒体阅知有关抢险救援和应急处置的新闻,关注事态和舆情的最新动向,表达对消防官兵、专业处置人员、医务人员等所有参战人员的关心与敬意。

在这个公共舆论场中,人们密切注视着抢险救援、应急处置的每一个行动、每一个步骤甚至每一个细节,既提出各种意见建议,也提出一些问题和疑虑。尽管很多人都不能亲临现场参与抢险救援,但我们每个人事实上都没有缺席。舆论的关注是事故处置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公众参与抢险救援的一种特殊形式,而政府及时回应社会舆论的关切,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与舆论形成广泛深入的互动,是组织抢险救援和应急处置的题中之意。

“8·12”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天津市政府新闻办每天上午和下午各举行一次新闻发布会,一方面主动发布信息,告知公众事故救援处置的最新进展和举措,澄清网上坊间的不实传言和谣言,另一方面回答媒体记者提出的问题,针对公众普遍存在的疑问、疑虑做出解释说明。政府部门回应舆论并与舆论形成互动,其间可能带有不小的张力,甚至出现很大的不适应性和紧张态势,政府部门和公众对此都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要有认真倾听对方、以互动增强互信的耐心和信心。

以广受关注并引发质疑的“700吨氰化钠”传言为例。昨天微博、微信疯传一个惊人的消息,说是瑞海公司在现场存放了700吨氰化钠,并且都在爆炸中“荡然无存”。氰化钠是人人谈之色变的剧毒品,如果有700吨氰化钠在爆炸中全部泄漏,将导致不可想象的灾难性后果。昨天上午和下午两次新闻发布会上,针对关于“700吨氰化钠”传言的提问,有关负责人先后表示“不知情”和“很快会有明确答复”,并解释说由于现场情况十分复杂,瑞海公司的档案资料已在爆炸中损毁,目前的确未能掌握全面、准确的信息,因此无法做出明确的回答。

这种似乎含混暧昧的态度,进而引发了舆论更大的质疑和不满,很多人认为官方是在故意隐瞒信息,消极应对舆论,以掩饰工作失误和推卸责任。昨天晚上,终于传出关于氰化钠的权威消息:河北一家生产氰化钠生产厂家派员赶赴爆炸现场,全力排查氰化钠的分布情况,组织实施对氰化钠的清理回收,目前已经找到氰化钠的分布范围,许多氰化钠的包装被炸开,从检测数据看未发生大面积泄漏,安监部门已准备数百吨双氧水用于分解可能残留的氰化钠。

公众万般揪心的氰化钠终于找到了下落,必须立即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严防氰化钠泄漏造成更大污染和伤害。这个有惊无险的“插曲”暂可告一段落,但在接下来的抢险救援中,难保不会出现其他类似的“插曲”,在官方和公众舆论之间造成信息阻隔和分歧。公众需要继续关注抢险救援的每一个环节细节,政府部门和公众需要在互动中学会更多的包容与合作,才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生发出更多共同的力量,在抢险救援、应急处置、事故调查和善后工作全程中,形成积极的共识和强大的合力。

天津滨海新区危化品仓库爆炸事故再次拉响安全生产的警钟,在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要求各地汲取此次事故的沉痛教训,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认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全面加强危险品管理。遵循这一重要指示,就有了宁波市委书记的突击安全大暗查。

作为长三角重要石化产业基地的宁波,安全生产特别是港区、码头危化品生产是否存在安全漏洞?13日晚,宁波市委书记刘奇率市安监部门负责人来到北仑港区,进行了一次暗查。

不打招呼的突击暗查,来了个措手不及,其目的在于了解和掌握安全真实情况,方便揪出问题,彻底解决问题,从而真正把事故遏制在萌芽状态。“晚上9时许,刘奇随机进入一家叫安达危化品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的企业。公司值班室亮着灯,仓储区还有车子在装卸作业。一位姓李的值班调度匆匆赶来,说刚刚在仓库巡查……”因为是夜查,才有了“值班调度匆匆赶来”,因为是夜查,于是企业的安全实况一目了然呈现眼端。

不打招呼的突击暗查,浓缩“认真”的态度,彰显“逗硬”的精神。排查安全隐患,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可或缺的四个字就是:认真逗硬,因为灾难从来就不是“假想敌”,对待安全必须认真不能有半点马虎,必须逗硬容不得丝毫侥幸,对于生命而言,我们需要的是保障,以最严的尺度,用最苛刻的标准。

排查安全隐患,可以有暗查,可以不定期地检查,甚至还可以多次来查,有了“逗硬”的精神,任何蛛丝马迹都不会放过,正如宁波市委书记强调的,“一旦发现有安全隐患,必须坚决整治;整治不彻底的,一律依法停业整顿。”“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以铁的标准、铁的面孔、铁的手腕抓好安全生产,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安全来自长期警惕。如果将“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化作具体行动,那就是:用认真逗硬的精神排查安全隐患,不折不扣地抓好安全生产。

正当人们为天津爆炸事件中不幸伤亡的人心痛哀伤时,有人却利用三条微博谎称自己的父亲在爆炸中身亡,骗得3700多名网友现金打赏,连@谷大白话和@张嘉佳等大V也被骗中招。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个中华民族自古流传下来的民族精神并未随着时代推移而有所消逝。连日来,全国同胞心系天津,人人都有着一份能不能为受灾群众做些什么的善心与善意。而就在此时,却有人通过三条微博编织了一个父亲在爆炸中身亡,母亲又在几年前已经去世的悲凄故事,营造自己沦为孤儿的假象,不仅严重损害了人们的善心,更触及了刑律。

在刑法上,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有媒体报道,该事件涉案金额已经高达10万元以上,将被认定为属于数额巨大情形,当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同时,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该行为还将涉嫌利用互联网发布虚假信息,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以赈灾募捐名义实施诈骗等两种酌情从严惩处的情形。

无可争议,这位网友显然存在虚构事实的行为。或许有人会说,该网友只是用微博文章虚构了虚假事实,却没有向网友们提出索取财物的明确要求,这是否意味着该网友并不具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同时也并不存在“骗取财物”的行为,其实不然。

我们注意到,该网友一共发了三条微博,前两条只是转发其他微博,并加以评论,营造父亲失联的悲情气氛,而在第三条原创微博,不仅突然把“剧情”上升为父亲身亡,更是开通了文章打赏功能。熟悉微博操作的人都知道,并非每条微博文章都必须开通打赏功能,是否开通打赏完全取决于发布者自己,主动开通打赏就意味着作者有接受打赏的意愿。这种行为有些类似于以亲人病重无钱医治为由,沿街乞讨进行诈骗,即便乞讨者并没有明确向行人开口要钱,但摆在乞讨者面前那个碗就充分表明了乞讨行骗的意图。实际上,文章所链接的打赏请求,预期和实际起的作用和乞讨骗子的碗是一样的。网友们进行“打赏”显然并非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愿意集体给出十万元的对价稿费进行答谢,而是基于这个虚假悲情故事,进行施善。

如果该网友只是在开玩笑,当她发现有如此多的网友对之进行捐赠,她完全可以以删除文章、发布澄清说明等方式予以制止。然而,她却长时间放任这种受捐赠状态,直到事情一发不可收拾。即使她在事态充分发酵后,感到害怕,发布了一条道歉声明,但这也并不能涤清她之前行为的违法性。

从该网友道歉声明来看,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迫于何种压力,她已经认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但却仍然未对自身行为的违法性质有充分认识,我们真诚希望该网友能够积极主动退赃,并向公安机关自首,争取宽大处理。同时,也呼吁公安机关及时立案调查,用法律保护人们难能可贵的善意。

这是一个令亿万国人揪心的不眠之夜。8月12日23时许,天津滨海新区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截至昨晚6时,已造成50人死亡,701人住院治疗,其中重症伤员71人……

现场视频部分展示了爆炸的惨烈景象:蘑菇云冲天而起,高楼玻璃全被震碎,方圆几公里一片狼藉,数千居民无家可归。有分析称,第二次爆炸相当于21吨TNT的威力。

对发生如此重大的安全事故,查清原因,严肃追责自不能免。但更值得全社会警醒的是,它再次敲响了“重化工时代”的安全警钟!

稍稍回顾就会发现,近年各地发生的重大爆炸案接二连三。

“爆炸”这样的恐怖场景,过去人们大多只是在战争影视片中看到,如今却频频出现于现实生活。而且,形形色色的爆炸案对普通人来说,是闻所未闻,既缺乏常识,更无从防范。正像这次天津爆炸案的许多伤者,就是在围观首次爆炸时被第二次爆炸所炸伤。

面对这一次次惨痛的“血的教训”,或许很少人想过,这正是“重化工时代”的安全新课题。事实上,这也是个全球性问题。2001年法国图卢兹化工厂发生强烈爆炸,造成31人死亡和2500人受伤,爆炸摧毁了6公里半径内的近3万套住房。这次爆炸甚至引起法国立法的变更,多个城市都勒令“危险企业”立即搬家。

许多化工产品是现代科技的产物,给人类生活带来了福祉,但化工又是个高危行业,“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所以,对化工品的生产和仓储,城市规划必须及时跟进。但现实的骨感和法律监管的缺位,令原本已薄弱的规章制度也常沦为“稻草人”。诚如此次爆炸案所引发的诸多疑问:危险品仓库为何离居民住宅区那么近?危险品仓储企业又是怎样通过环评的?城市规划为何没有考虑化工企业远离居民区的问题?

或许,在诸多的追问中,人们总是归咎于经济发展的“超常规”,如一些原本在郊区的危险品厂区和仓储,短短几年便被城市包围,但这也绝不能成为卸责的理由。对这次爆炸案,既要追究相关企业和监管部门的责任,更要从重化工时代的城市与人居高度,认真审视城市的规划与产业发展。

尤需一提的是,爆炸案受伤最惨重的是消防官兵,不少消防员几被烧焦,凭残留衣物才能辨认出是消防员,一些医护人员见到受伤官兵号啕大哭。网上流传的消防员的微信“我若回不来,记得给我妈上坟”,更让无数人热泪奔涌。这些细节,既展现了消防人员的职业精神人格魅力,也侧面反映出化工品爆炸的危险程度。专业消防员深知,当他们前往现场,就要时刻准备付出生命代价!

警钟长鸣,但我们不能总以生命的代价敲响安全警钟!对那些“装睡”的人,你永远也不可能唤醒他。置身于重化工时代,危机与风险可谓无处不在,“定时炸弹”或随时爆响。那些明知故犯者,或心存侥幸者,或“无知无畏”者,其实都是“装睡”的人。对此,既要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起制度的“防火墙”,还要强化现实的监管和追责,对违犯者绝不姑息。同时,也需提高全社会的安全防范意识,普及相关知识。否则,所谓严厉的追责,也只会沦为面对一次次“血的教训,深感沉痛”,而付诸现实却又“重复过去的故事”。

我们祈祷老天的佑护,但同时,我们更应该清楚,在这虔诚的祈祷之前,我们对于生命、对于安全,首先要有足够的敬畏!

8月12日晚11时30分左右,天津市滨海新区发生爆炸事故,已造成44人遇难,其中包括12名消防官兵。

在这样一个悲伤的时刻,每一个人,最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

关于天津滨海新区危险品仓库的这次爆炸,有许多的问题需要了解,有许多的教训需要汲取,可无论如何,那些鲜活的生命,却再也无法挽回。

从新闻中可以看到,很多人都试图在为事故中的伤员做些什么,为死难者的家属做些什么,这是大家应该做的,而大家能做的,其实还有更多,比如对伤者情绪的抚慰、及时的心理救援;比如保持信息的通畅,以最大限度地安抚公众的恐慌,遏止流言;比如大家要自觉避让通往火灾现场的“救援之路”,来确保施救、善后工作的畅行无阻;再比如,可以尽量避免前往参与火灾伤者施救的医院,这些,都是人们力所能及。

除此之外,我们只有等待,只有哀伤……

平凡的我们,繁华的都市里,为了生计而奔波,为了梦想而劳作,可再多的豪情万丈,如何的身躯强悍,在灾难面前,都是那样的不堪一击。于是,我们中的一些人,就这样走了,音容犹在。

在朋友圈里,在无数篇文章中,“天佑天津”,恐怕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人们以此来表达对失去生命同胞的哀思,对幸存者的鼓舞与激励。我们祈祷老天的佑护,但同时,我们更应该清楚,在这虔诚的祈祷之前,我们对于生命、对于安全,首先要有足够的敬畏!

当然,我们永难忘记,在这次震惊世界的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因为经年累月地专职于救灾救亡,扶助死难,所以相比普通民众,他们更懂得生命的可贵,以及生命的易逝,这就是令人尊敬的消防员们。在漫天火光、爆炸不断的夜晚,敬畏生命又铭记职责的他们,带着对父母的牵挂,对妻子的惦念,义无反顾地逆行而上,走进危险莫测的火场。这一最为惨烈的群体,为世人留下了最为震撼人心的身影!可一去不回的这些消防员们,还是那样的年轻。

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