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突出需求导向

2017-09-11 08:10:07?丁恒情?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瑶   我来说两句

北京市近日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意见》,提出北京将以15分钟为服务半径,规划基层文化设施布局,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到2020年率先建成均衡发展、供给丰富、服务高效、保障有力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9月10日《北京晨报》)

“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顾名思义,就是让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24小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多起来,满足市民丰富多样的业余文化生活需求。无疑,打造“15分钟文化服务圈”是一项民心工程,不仅满足了市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也成为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窗口。

目前,我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机构有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公共图书馆等,但这些公共文化场馆利用率不高、群众参与热情不足、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对老百姓口味等问题日益凸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打造“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广大市民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服务意识的前行。

不难想象,在打造“15分钟文化服务圈”的过程中,如果公共文化服务与市民需求错位、脱节,直接结果就是公共文化服务将陷入“自娱自乐”的尴尬。一则老百姓不知有何公益场馆和文化服务,组织方煞费苦心安排的场所乏人问津;二则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和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只能自己想办法弥补缺失,比如选择其他的收费兴趣班。

正所谓再“好吃”的文化大餐,不和百姓胃口也是浪费;再“高大上”的文化设施,没有好的后续服务也是“空壳”。在打造“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过程中,如何用好公共文化阵地,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符合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重点研究的课题。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将工作的落脚点放在惠民上。同时,时刻畅通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渠道,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目录,根据服务目录科学设置“菜单”,采取“订单”服务的方式,着力实现供需有效对接。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多层次的特点,这无疑给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样式、风格、方法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广大文化工作者扛起肩负的责任,突出需求导向,真抓实干,大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惠及人民、走近人民、亲近人民。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