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经营慈善超市需要“输血”更应“造血”

2016-11-09 19:24:02?吴左琼?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11月8日,在漳州市老年体育活动中心对面,出现这样一家超市——漳州市首家爱心慈善超市。在这家慈善超市,困难户凭爱心传递卡每月可领物品5件。除此之外,他们还可将困难的心愿填写在心愿榜上,让爱心人士和志愿者认领后,帮助实现心愿。而慈善超市向爱心人士发放“爱心积分存折”,爱心“零存整取”,可以兑换现金。(11月9日《闽南日报》)

让慈善超市发挥“磁性”才能传递爱心

作为漳州市首家爱心慈善超市,除了在线下设置爱心义卖区、便民服务区和志愿者服务交流区、物物交换区、旧物品捐赠区外,还打造网上慈善平台,而爱心人士可以凭借“爱心存折”里的积分兑换现金等等,这些创新的确有别于以往一些慈善超市,不失为有益尝试。但不得不承认,吸取其现有一些慈善超市的教训与经验,或是漳州这家慈善超市能够更长久地去传递爱心的不竭动力。

当理想照进现实,首先需要正视两个问题:一是国内一些“慈善超市”,虽然名为“超市”,却局限于后门接收捐赠,前门对外发放,不从事商业经营或不善经营,主要受政府支持和社会捐赠,自身并没有“造血”功能,一旦外部“输血”不足,这个“中转站”就难以维系。二是,慈善超市成立的初衷,就是想把某些特定节日里奉献和接受爱心变成“四季如春”,将慈善超市打造成为经常性社会捐助的网络枢纽,让更多人参与,更多人受益。相较于中国一些专属困难群体的慈善超市,我们更愿意看到超市的受众更广,比如让普通民众能在慈善超市购买到低廉的二手物品,同时也奉献了爱心,还能担任志愿者,或者是借鉴国外经验,为困难群体提供工作机会和培训等等……

慈善超市虽名为“超市”却又有别于一般超市,由此可见,慈善超市要想走的更远,除了政府扶持,其本身还要有吸引人的“商品”,产生“磁铁效应”。例如,要提高旧物的处理和改造能力,还可以挖掘慈善超市的便民服务项目,丰富其自身“造血功能”。其次,就是提高慈善超市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让爱心在慈善超市里传递,避免昙花一现。最后,就是要提高慈善超市的公信力和群众认可度,重点在于管理透明化,还要重视成本控制,以及收益是否都是用于帮扶贫困等等,这必然离不开超市所在街道以及当地民政部门对慈善超市的运作情况进行日常监督和检查指导,避免爱心被错用,引发信任危机。【详细】

精彩短评

慈善超市需要“输血”更应“造血”

在很多西方国家,慈善超市其实就是普通超市,对所有的市民开放。但是,大部分商品对困难家庭和受助人员,往往定价很低,而对于有爱心意向的捐赠者,则通常定价较高,从而让捐赠者承担被捐赠者一定比例的消费负担。与此同时,爱心人士还可获得免税、信用等优惠政策,激发其从事慈善事业的热情和动力。由此可见,要想让慈善超市发展和经营,除了政府给予的扶持和经费保障外,更多的则应该注重市场化经营。只有在“输血”的同时,充分培育“造血”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市场规律的作用,赋予慈善超市旺盛的生命力。(刘建国)

诚信经营是慈善超市的另一张“营业执照”

作为一种新的慈善模式,慈善超市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也离不开市民积极参与,更离不开“诚信护航”。诚信是慈善的生命,也是慈善公信力的根基。包括慈善超市在内,任何慈善模式,只有讲诚信,不弄虚作假,将每一分善款善用,才能对得起人们的爱心,赢得人们的信任,走得更远。(孙维国)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