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与灾难竞速,走出“鲁甸式不幸”

2014-08-12 08:48:05?易艳刚?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林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每一次灾难,都能让我们更好地认清现实、发现问题,进而转化为改变现实、解决问题的经验。】

鲁甸地震灾区第一所抗震希望小学开建,意味着鲁甸抗震救援工作,正式转入重建家园的新阶段。逝者已矣,生者坚强,被地震打乱的生活将逐渐回到正轨。有汶川、玉树、芦山等灾后重建的经验,有党和政府坚强有力的支持,有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扶,在地震中痛失家园的鲁甸人,再过一段时间应该就能住进新房。

与以往所有地震一样,灾民的房子依然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同样也是灾后反思的落脚点。在这段时间的媒体报道中,我们已经无数次地看到鲁甸房子的脆弱,“绝大多数遇难者是被倒塌的房子压死的”;我们也曾深刻感受到鲁甸人的贫穷,年收入不足5000元的他们,即使拿到微薄补助也盖不起需花费10余万元的抗震房。

地方政府当然知道遍地的土坯房弱不禁震,也早在2008年就启动了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甚至还提出了“2020年农村民居基本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的目标。然而,进展缓慢的农房改造工作仍没有跑赢地震——官方数据显示,2013年的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中,鲁甸县的开工率仅为59.08%,在昭通11个县中排倒数第二;竣工率方面,鲁甸县仅有0.08%,排名倒数第一。

曾多次参与抗震救灾的新华社记者发现,在去年芦山7.0级地震中,很多农房在汶川地震后进行了加固处理,房倒屋塌的情况并不多;而在此次鲁甸6.5级地震中,有的村庄震后基本看不到高于一米的建筑,伤亡因此比芦山惨重数倍。试想,如果鲁甸的农房改造工作完成得更好,地震灾难造成的损失可能会小很多。

念鲁甸,望西部。在地质灾害多发、经济基础薄弱的西部地区,还有很多地区都像鲁甸一样,有很多抗灾能力极差的房子,有很多盖不起抗震房只能自求多福的百姓。随便一次地震、一场洪水或是一次泥石流,就会让这些地方成为“下一个鲁甸”。从这个视角来看,接下来我们该重建的不仅是鲁甸,更是整个西部。

如果说抗震救灾是与死神赛跑,那么,防患于未然就是与灾难竞速。从汶川、玉树重建中吸取经验,从鲁甸地震中吸取教训,补齐西部地区尤其灾难多发地区的“欠账”,消除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落实中央部署的农房改造工作,让老百姓都能尽快住上结实抗震的房子,从长期来看,是一项比直接扶贫更紧迫的任务。

在对危房进行改造加固的同时,也可以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对部分确实不适宜居住的地区进行“灾害移民”。历次灾后,都有一些地方因交通不便、地质环境复杂而成为“孤岛”,即使灾后原地重建新房,未来的生存、生活依旧堪忧。四川、甘肃等地的经验是,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将部分民众迁移出去,在更适宜居住的地方科学规划新的聚居区。这种成熟的模式,值得地方借鉴。

当然,监管介入、加强审计、账目透明,也是前几次灾后重建的宝贵经验。无论是推进农房改造工作,还是开展“灾害移民”,只有未雨绸缪地做好监督,防范偷工减料、挤占挪用资金等乱象,才能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补偿。”与灾难作斗争的过程,正是我们认识自然规律并不断趋利避害的过程。每一次灾难,都能让我们更好地认清现实、发现问题,进而转化为改变现实、解决问题的经验。为避免鲁甸今日遭遇的不幸被其他地区“复制”,为西部地区排险的工作已刻不容缓。

新华每日电讯 易艳刚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