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京津冀一体化要能驱霾疏堵

2014-07-03 10:41:57?张利宁?来源:环球时报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京津冀一体化该怎么“化”,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原则。所谓一个中心,就是一体化规划要遵循一个宗旨:承载量要下来,经济社会发展要上去。两个基本点,就是围绕这个宗旨,一是要做好减法,二是要做好加法。】

京津冀一体化出台的时点,跟雾霾、“首堵”有很大关系。生态脆弱的京津冀因承载量过大导致不堪重负,必须把生态和资源的承载力作为一体化规划首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做到生态、社会和经济齐头并进。具体说来,就是如何做好减法和加法。政府做起加法来很有积极性。但如果减法做不好,加法做得再好,也不能缓解现有的矛盾。

做好减法,就是要减少该区域内的承载量,主要包括环境保护和产能调整两方面。

首要的是整治恢复水系湿地生态。一个区域的生态脆弱与否,主要跟降雨量有关。如果人口和生产力载荷过大,生态矛盾就更加突出了。显然京津冀区域内降雨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密度和产能高于全国水平,特别是诸如教育、医疗、金融、行政等服务产能密度,生态矛盾突出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一体化,要把恢复主要水系的湿地生态放在首位。要做的工作,一是截源清淤,控制一切污染源的排放,清淤注水。而不是将大笔钱花在两岸绿化美化上。二是,垃圾围村的境况也必须治理。多建垃圾焚烧发电厂和污水处理厂,垃圾和污水的归集要城乡一体化,尤其是农村不可留死角。

人口要减、房地产要控制。一体化规划必须有人口总量控制红线。目前北京常住人口早已逾越2000万,加上非户籍人口,3000万只多不少。人口红线设定的原则,是只能减少不能增加。要力戒借京津冀一体化大搞房地产。北京富集最高端的政治和教育资源,全国的各路钱财都爱来京大置房产。一体化才有风,房地产就来了雨。那么势必令“首堵”更堵。怎样杜绝?有效的办法:一是在一体化规划出台前严格控制商品房用地供给;二是通过税收,尽早实行不动产登记和对超额持房者征收累进制的房产税。

功能和产能要压、汰、疏。首都要按照其政治文化中心的定位,天津和河北要根据其资源条件,避免功能错位和产业结构同质化。筛下来的要借机压缩和淘汰,要疏导转移。不仅可转移到北京之外,有的还要转移到域外。京津冀一体化作为国家层面的战略,不是三地行政区内闭合,而是开放的,应是在整个国家范围内通盘考量的事。产能转移不等于低端、低技术产业转移和污染转移,而是发展机会的转移、扩散和惠馈。一般来说,新上项目规模大,技术先进,环保措施好,即使水泥厂、钢铁厂也跟花园一般。产能转移还包括服务产能。总部、高端教育和医疗等高端资源集中于北京,是北京人口净流入的主因。这方面向域外的转移也是高端转移。

当然一体化战略的制定和执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可如果不这样,那跟地方的招商引资战略又有何区别。那就不过是京津冀来一场更高更快的生产力和GDP大跃进。效果一定能达到,但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是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