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母亲节,国人最有共鸣的“洋节”

2014-05-12 07:30? 姚友明 刘硕?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林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对于五花八门的“洋节”,国人一向感觉五味杂陈:能够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舶来节日本身就不多,稍不留神,还容易背上“数典忘祖”的骂名。但是,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却明显是个例外,这一天,春暖花开,心怀感恩;这一天,无论东西方,很多母亲都会得到至高无上的赞美。

人类社会有不同的语言、民族、宗教信仰和思维习惯,但全世界对“妈妈”一词的发音却高度类似,这让人不禁感慨,接受和回馈母爱是全世界的“通用语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动物本能”。既然如此,人类自然需要载体或平台来感恩母爱、祝福母亲,母亲节的出现,满足了人们这一情感需求。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尽孝”的理念也与母亲节的感恩主题十分契合,古有“卧冰求鲤”的感人故事,今也不乏“捐肾救母”的人间真情。千百年来,虽然“尽孝”的形式和内容有所改变,但其感恩、回报的内涵却是一以贯之。“母亲节”虽然披着“洋外套”,但每一颗“中国心”想在其中找到共鸣,其实并不困难。

母亲节在我国大行其道,还与东方人内敛的民族性格有很大关系。在情感表达方面,国人长期缺乏恰当的途径和渠道,能够公开颂扬母爱的机会更是屈指可数。只有在母亲节这天,不少人才会向母亲表达祝愿、致以问候或赠送礼物,如此既尽了孝,又巧妙规避了因不够“含蓄”而给彼此带来的不适应。这种上承“国际范”下接“地气”的洋节,自然能够流行开来。

母亲节是“舶来品”,但母爱是“通用语”。除了尽孝之外,我国的孝道文化还包括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缅怀祖先等内涵。整体来说,它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由小家到大家的孝文化体系。所以,母亲节受追捧并不仅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还因为它契合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情感需求。母亲节不仅是过节、送礼物,还是对自己的内心做一次净化和重新审视的机会。

新华社记者 姚友明 刘硕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