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时政观察 > 正文

“官微”莫染“官气”

2014-04-22 09:11? 盛  会?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林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4月17日,昆明市人大办公厅官微因发布“昆明五华区检察院起诉网络名人‘边民’董如彬”的微博消息,遭到网友质疑——“法院尚未判决,何以言之凿凿说董如彬先后编造事件,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被指为“法盲”。该官微毫不示弱,当即指出网友出言不逊,“不是有素质的表现”,表示“你现在道歉还来得及”。(4月21日《新京报》)

许多开设微博的部门,都是与群众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窗口单位,而进行权威信息发布的官方微博,则是窗口单位的“窗口”,容不得半点儿瑕疵。网民指出官微中的法律常识错误,认为“不是一个机构官微应该做的”,正是群众踊跃交流,行使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体现。

官微理应欢迎群众监督,抓住与网民互动的大好机会,虚心认错、诚心纠错、真心致谢,这样才能有效搭建“官意”与“民意”互动沟通的金桥。如果拒不认错,还居高临下,官气十足,以说教、训诫甚至威胁性的言语,回应、反击公民意识、法律意识日益强化起来的民间舆论,既不明智,也与设立官微的初衷南辕北辙,更与民意机关的本旨特性不相符,不但于事无补,还适得其反,损坏乃至“抹黑”了自身形象。

“官微”官气十足,根本上还是由于管理“官微”的人官僚主义作风使然。一些干部长期不接“地气”,不通“民气”,说话、做事鼻孔朝天,无视群众,与老百姓感情距离越来越远,甚至把百姓的正当诉求、正常建议,看成是跟自己、跟政府过不去,置之不理,拖着不办,甚而滥用权力,予以打压……很多社会锚段其实都是由此而激发,最终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给党的事业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进也民心,退也民心”,政务微博不仅是群众监督政府部门的一个平台,更是政府各部门了解民情,汇聚民智,践行“群众路线”的实战场。要想使“官微”摆脱“官气”,关键要彻底改变机关中“人”的行政作风。

毛泽东同志曾把共产党人比作种子,把人民喻为土地,说只要我们把“种子”播在“土地”上,便会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官微”摆脱“官气”,就必须改变长官意识和刻板说教的姿态,放下架子,多接地气,线上马上回应,线下马上就办,勇于接受各方监督,把开好“官微”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载体,把“官微”之根须牢牢地扎在基层群众这块广袤的“土地”中,真正彰显出亲民为民之风,让“官微”给政府部门形象加分、添彩。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