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衙门”作风下,监管怎能到位

2014-03-20 10:07? 李 伟?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海南临高县农村低保变成“关系保”“人情保”问题近日被曝光,省民政厅“顺藤摸瓜”展开调查。这似乎可以看作舆论监督的又一成功案例。

但凡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低保变成“关系保”“人情保”并非临高县独有现象。稀缺的低保资源投到文化、法治落后的农村“熟人社会”,如果政府监管跟不上,很难保证公平合理。中国社科院2013年发布的相关抽样问卷调查结果就很能说明问题:约六成吃低保家庭不是贫困户,近八成贫困户没有享受到低保救助。

行政监管总在媒体曝光后,很容易让人产生一个印象:“民不举,官不究”。众所周知,旧时代官员处理行政事务的习惯方式是“坐堂问案”,但也不乏微服私访的举措。今天,我们理应对多数党员干部有更高的要求,这其中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是起码的一条。焦裕禄之所以成为“县委书记的榜样”,重要一点就是他的求实作风。为了掌握真实情况,他在兰考工作一年多时间几乎跑遍了全县所有的生产大队。如果有关部门的干部都能像焦裕禄这样迈开双腿深入群众,这些关系千家万户的实际问题都早就浮出水面。

脱离实际的“衙门”作风,说到底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典型表现,也与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紧密相连。办公楼越盖越高、公务车越换越好,一些干部便越来越怕辛苦、嫌麻烦,布置工作发通知,检查工作听汇报。如此“衙门”作风下,监管怎能到位?

媒体监督固然重要,但公众更希望政府监管跑在前面。媒体曝光会产生一些效果,促使一些地方的部分问题得以解决,但这毕竟是“点式监督”。只有各级政府认真履职、主动作为,才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治本之道。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