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盒饭有错,铁路就无信吗?

2014-03-17 06:50? 小桥流水?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动车上盒饭保质期90天,过期10来天还在卖!而餐售领班脱口而出的解释更是让人难以接受,她称工作人员吃的是当天生产的盒饭。此事经本报报道后引发关注,公众针对动车上的盒饭提出疑问。昨天,记者把这些疑问予以收集整理后,给国家铁路局“局长信箱”发去询问信。(3月16日《温州都市报》)

昨天,记者称在车上买到了过期盒饭,消息一经传出,瞬间引发轩然大波。记者的三封过问信,更是让动车盒饭成了各大报刊媒体口诛笔伐的标靶。

一份普通的问题盒饭为何引起了民众的如此反弹?难道是工作人员“另开小灶”的话?的确,食品安全关乎生命健康,质询工作人员理所当然,然而,记者得到了合乎情理的解释后,还对负面因素大加渲染,借题发挥,就不合适了!

根据记者的报道,出现问题盒饭的原因已不再是盒饭本身。报道从高铁盒饭的暴利,谈到了动车服务人员的道德素养;从社会公信力,讲到了铁路腐败的无可救药。谁能相信这就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笔者从始至终都认为,作为新闻工作者,起码得求真务实,不偏颇,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披露事实的真相。

火车上的东西比较贵,原因在哪儿笔者就不做赘述了。高铁速度快,运行时间短,大多人不吃饭,动车上本也不做饭,因此,才配备这种保质期为90天的冷藏饭。盒饭由供应商提供,经由车站,最后被带上车来。车站之所以选择保质期较长的盒饭,主要还是考虑降低运营成本。

至此,我们在调侃“90天的盒饭保质期”时,是否该顺带考虑,它可是出现在长达1.1万公里的高铁线路上。出现食品过期,管理不严,监控不力是肯定的了。但是,报道中有句话值得揣摩。报道称,“餐售领班对于过期盒饭所解释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工作人员失职’,已经不是事先有没有检查过期盒饭该怎么清理问题,而是在于没换标签就端出来卖的那种‘失职’。”新闻记者如此妄加揣测,强行给工作人员戴上道德枷锁,大家觉得公允吗?

另外,民众呼吁动车可以学习飞机,实行当天配餐的制度。但是,飞机餐是直接计入票价的,动车不是。也就是说,要高铁当天配送餐饭,无形中就又要拉高票价。这对走大众化路线的铁路运营来说,不切实际。

不仅如此,铁总还没有做出正式回复,部分媒体就臆测铁路部门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还以文字游戏的方式,肆意嘲弄铁路部门的公信力。难道信不信的问题,是公众媒体对待新闻事件的最佳解读吗?

凡事均有两面,盒饭事件的曝光或许给大众带来了负面情绪,但若是处置得当,引入公众的监督,将来,铁路即可为乘客提供更好的服务。人无完人,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