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点赞“1元药方”是对过度医疗的讽刺

2014-02-21 07:32? 许  强?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他这不仅是给病人治病,还是在向社会传递着正能量。”近日,盐城滨海论坛里,一则称赞滨海县一家民营医院的老医生给病人开一元钱药方的帖子引来网友关注,大家纷纷点赞。昨天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这位老医生叫季云天,今年74岁,从医40多年来,他给病人开低价药方是常事,有时候他还劝病人不用打针开药,“因为都是对症下药,开多了也没用,还会增加病人负担。”季云天医生坦言。(2月20日,人民网)

当绵阳100多名医务人员用罢工的形式来抗议对“走廊医生”事件的处理结果时;当伤医事件频繁发生,医患关系再次成为舆论焦点时,“一元药方”横空出世,并受到广大网友的疯狂点“赞”。坚持“对症下药”的季云天医生,只是守住了做人的良知和行医的底线,为何会引起网友如此的疯狂?我想,“一元药方”恰恰讽刺了当下普遍存在的过度医疗,也迎合了民众对医德和良知的回归期盼。

如今我们生了病,医生动辄开出几百元的药方。几块钱能治好的病,不花个百儿八十您出不了医院;几天能治好的病,可能就偏要您住上个把月的院。这些医院放在首位的,不是治病救人,救死扶伤,而是经济利益。为了它,医德良知都可以抛于脑后,规章制度都可被视为浮云。季医生说,每月,他和老伴的退休金加起来就有一万多,小孩的生活也过的很好,退休后继续工作,不是为了钱。但如果经济条件不好,他还会一如既往地为患者着想,开出这些小药方来吗?

当然,我们不想,也不愿这样假设。然而,过度医疗确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医疗的活动充满了商业色彩。某些医疗机构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而与社会效益背道而驰。而部分医生更是被金钱俘获,丧失职业操守,医药挂钩,开单提成,成了部分医院获得利润的工具。那么,是什么造就了医德的集体沦丧?当一个行业被集体“逼良为娼”,难道,我们的制度不该反思?

我认为,超负荷工作,却拿着远低于其付出的薪酬;奉献出自己的知识和劳动,却不能从中获得足够维持其尊严生活的合理收入,这是造成过度医疗的最直接原因。所以,理顺医生的激励机制和薪酬制度,找到社会、病人、医生三方的平衡点,将是医疗制度改革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也只有切断了“医”与“药”之间的利益关系,让医生通过为病人服务来挣钱,而不是靠卖药来赚钱,才能让他们回归本质天然的职业形态,从根本上杜绝过度医疗。

最后,在点“赞”“一元药方”、讽刺过度医疗的同时,也应该为滨海仁慈医院竖个大拇指。作为民营医院,能够不计较收入影响,不给季云天医生下指标下任务,将行医的出发点立足于改善医患关系和社会影响上,才为像季云天这般的好医德,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壤。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