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时政观察 > 正文

索契冬奥会:避不开的政治

2014-02-07 07:04? 程亚文?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林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让体育远离政治,这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一贯宣扬的精神追求。然而,现实世界有现实世界的逻辑,一百多年来,有哪一场奥运会能与政治毫不沾边呢?国际性的大型体育赛事,总是国家形象、能力、意愿的展示平台,免不了国家间的明争暗斗、折冲樽俎。今日开幕的俄罗斯索契冬季奥运会也不例外。

就在各国运动员云集索契之际,相邻俄罗斯的乌克兰正在上演政治危机,一个多月前,美国参议员约翰·麦凯恩亲自前往基辅,“助阵”乌克兰反对派;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则在几天前的慕尼黑国际安全会议期间,会见乌克兰反对派领导人,公开对其表示支持,为此与俄罗斯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发生论战,后者指责西方助燃暴力事件。欧洲的态度则与美国一致。

美欧俄在乌克兰政治危机中的不同立场,显示当今世界的主要政治力量,在基本的国家利益和地缘政治追求上完全不合拍。这直接影响到了索契冬奥会。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前年再次当选总统以来,对索契冬奥会倾注了极大热情,冀盼以此向世界展示俄罗斯的新形象,提升国家影响力。普京的想法并不见容于他的西方同道。美国和欧洲以普京的执政不民主为由,总是逆着后者的步调起舞。在去年6月俄罗斯颁布了一份禁止在青少年当中宣传同性恋行为的法律后,西方国家普遍以这一法律是对同性恋者的歧视、损害了同性恋者人权为由,对俄罗斯进行指责,同期发生的斯诺登事件,则是加剧了美俄之间的关系紧张。

欧洲和美国把“火气”撒在了体育赛事上。俄罗斯向国际奥委会各成员国的领导人发出了出席开幕式、观摩冬奥会的邀请,但它在西方不少国家遭到了冷遇,美国总统奥巴马、法国总统奥朗德、英国首相卡梅伦、加拿大总理哈珀等都缺席冬奥会。这些欧美重要国家的要人拒绝前往索契,虽并不失外交礼节,但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却是明确的。去,还是不去索契,不知不觉成为了一个政治问题,这在欧洲也引起不少争论,比如德国总理默克尔就提出,联合抵制冬奥会只会伤害运动员;瑞士联邦主席毛雷尔也认为不要将体育政治化,呼吁各国不要抵制冬奥会。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本国还在欢度春节之时,毫不犹豫飞往索契出席冬奥会开幕式,此乃中国国家领导人首次与会国外大型体育赛事。这在很多西方媒体眼中乃是一种政治表现,是对普京的“雪中送炭”。有报道说,习近平还成为普京在索契会晤的首位国家元首。中国重视这场在俄罗斯的体育大会,俄罗斯则重视来自中国的访客,这鲜明显示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良好现状。自习近平成为中国最高领导人以来,这已是中俄双方国家元首的第六次会晤。中国领导人不理睬西方国家的噪音而往,不言而喻对本就亲好的中俄关系,是个巩固和加强。在重要场合和重大国际事务上,友好的大国相互之间应当如何支持配合,中俄之间的密切互动给出了解答。

前往索契的当然并不只有习近平,中亚国家的元首们没有缺席者。令人意外的是,原先声称不会参会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后来却改变主意,还是去了俄罗斯。至于欧洲,最终有2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扭扭捏捏接受了邀请,然而,他们是带着争执去的,内心里是不是真正带着祝福,不可知也。

不是冤家不聚头。在体育政治化之后,人们在索契滑雪场看到的,不仅是体育,还有政治。与俄罗斯关系是亲近是疏远,对俄罗斯的战略需求是强是弱,看看今天在索契举办的冬奥会开幕式贵宾席,就可一览无余。

程亚文(北京学者)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