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慈母”弑子,角色反转因哪般?

2013-12-10 07:30? 然  玉?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林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河南周口鹿邑农妇武文英怀孕时喝药自杀。几个月后,被抢救下来的武文英生下脑瘫双胞胎;20年后的2012年,武文英又拿起了农药瓶,但结束的是双胞胎儿子的生命。10个多月后,武文英选择了自首。

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武文英对脑瘫儿子不离不弃,一度成功扮演了“楷模妈妈”的角色。然而,纯粹立基于“忍受”与“自耗”的母爱,难免有反转、畸变的一天。

一个社会,将抚养“特殊人群”的责任全部推给个别家庭,甚至是母亲个人,是很高危的。武文英的所作所为,不过是最真实人性的某种具象。它再一次印证了,由母爱、亲情等血缘伦理所维系的供养体系,很多时候不堪一击。恰是为了对抗这种“风险”,文明社会会建构一套健全的“外力救济”系统。只是遗憾,即便我们在此方面已有所努力,但社会单元越往下沉,社会化保障的覆盖往往越显失效。

在公众视野之外的乡村,仍遵从着最古老的逻辑。家庭及其成员,依旧是应对“意外”的最主要力量。武文英一家,自始至终都没得到必要且应得的社会接济。村干部无所作为,镇政府视而不见,求助媒体也只换来一点微薄的资助……很容易想象武文英当时的心如死灰。这位母亲,一度放下最后一丝尊严四处呼救,却未能得到想要的“积极回应”。自此,那起人伦悲剧的种子,疯狂萌芽、滋长、蔓延,直至最后爆发。

武文英,无数苦难母亲的一员,受赞因执着坚守,溃败于孤立无援。一位伟大母亲的意象土崩瓦解,人们方才看清,那尊高大“人像”背后的惨白无力。曾经太多人寄希望“母亲”的韧性与不忍,足以长久地扛起所有的不幸,却不曾想,若无文明社会施以援手,全凭一位母亲肩挑背扛,一个灰色的结局或已早早注定。而说到底,不管有任何理由,一位母亲都无权结束儿子的生命;正如一个光明正派的社会,永远不该对苦难者的悲痛置若罔闻——这既是一份严肃承诺,故而理当有具体的制度兜底。

然玉(重庆 职员)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