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不能让教育暴力变得冠冕堂皇

www.fjnet.cn?2013-10-10 07:54? 杨朝清?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我来说两句

河南渑池高中于9月底召开了全体高一学生大会,对学生诚信考试提出了特别要求,其中一条为“严禁携带手机等通讯工具进入考场”。但仍有部分学生置若罔闻携带手机进入考场,首次月考校方就收缴了手机34部。为起到警示作用,考试结束后,在学生和家长参与的情况下,学校对违纪携带的手机予以当场销毁。(10月9日《大河报》)

在权利意识深入人心的当下,学校集中销毁学生手机的做法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从法律上讲,手机是学生的私有物品,学校作为不具备行政执法权的教育机构,根本不具备随意处置他人财产的权力。这种“杀鸡给猴看”的做法即使打着“诚信教育”的旗号,也难掩教育暴力的本质。

教育暴力,从本质上讲则是权利的失衡和地位的不平等。在主体性缺失的情形下,学生们往往成为“被教育”、“被管教”的客体,成为成人意志的施展对象。“一切为了孩子的明天”,对学生们美好生活和成功人生的勾勒与描绘,让教育暴力变得冠冕堂皇。

从过往的经验来看,失范会不断累加,教育暴力也会逐渐升级。一旦老师们习惯没收学生们的小玩具、课外书、零食,将其随意处置,并对这样的行为理直气壮、习以为常,集中销毁学生手机不过是“加强版”。从这个角度上说,一个社会如果不能在失范与非失范之间建立有效的隔离带,重度失范的教育暴力也就在所难免了。

严禁携带手机等通讯工具作为一种考试规则,具有不容置喙的正当性。然而,面对不守规矩、“不听话”的学生,教育机构如何进行引导,既体现了教育管理的水平,也见证了教育理念的成色——“以堵代疏”看似事半功倍,实则是因小失大,并没有让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什么是诚信以及为什么要诚信。

  • 责任编辑:林锦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