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栓孩子摆摊也是真实的人生

www.fjnet.cn?2013-07-08 11:11? 邓海建?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有微博网友发帖说,7月3日晚9点左右,她和同事到武汉汉口一家夜市摊买夜宵,见店铺门前油迹斑斑的地上坐着一个小孩正在哭闹,孩子身上还被拴了一条绳子。“这父母怎么这么狠心。”她很心疼。而面对网友指责“狠心”,爷爷很委屈:“谁家父母不疼孩子,全家人这么辛苦都是为他啊!”(7月7日《武汉晚报》)

就像“江水泡饭”事件中齐声骂校长一样,栓孩子摆摊照片也将“家长”推向了狠心的角色定位。只是,“谁家父母不疼孩子”呢?如果又能照看好孩子、又能无愁于生计,何苦把孩子栓在地上?这是城市底层民众最真实的生活,为了摆摊养家糊口,又不能让孩子走丢,只能如此“不雅”地打拼在繁杂的社会中。至于网友的“心疼”,虽然其心可悯,却也无谓而矫情。

从这个意义上说,谴责父母“心狠”,就像现代版的“何不食肉糜”。有网友赋诗解释,“莫言父母是狠心,城市生存泪满襟。酷暑严寒无间歇,腥风血雨苦呻吟。穷人幼子地爬滚,富户孩儿敬嘉宾。天堂地府差别大,世界同一两重音。”这话或有文学化的夸张,却也是生活的本真。真正值得反思的是,带个孩子在城市打拼,为何如此艰辛——城市为外来打工者能提供免费或低价的全日制入托服务吗?廉租等保障房能安置得下带小孩的爷爷奶奶吗?……中国还在城镇化的路上飞奔,这些问题,也许未必能得到及时的回应。

抛开身份殊异上的误读不说,客观而言,人生本就参差多态,有人的孩子在享受高贵的早教班,有人的孩子在泥地上拴着绳子哭闹……这也没什么可说。先赋差异、后赋区别,从来都是客观的现实,自古以来,也没有一个绝对均等的社会。真正要紧的,不在于这个被绳子拴着的孩子今天在不在泥地上哭泣,而在于以下两个关键的问题:一者,他的父母,有没有在城市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权利?能不能通过一家人的“辛苦”,解决孩子基本的“跳板”问题?二者,今天的孩子,能不能在此后的人生中,获得公平博弈的权利?高考、就业等环节,会不会因为代际关系而固化或歧视?

父母无法改变的命运,只要孩子有逆袭的可能,那么,今天的“栓孩子摆摊”,看起来固然有些悲催,但还不至于悲惨或绝望。起跑线不一样不要紧,只要社会规则能校准这种家庭条件的失衡——就算“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也是一种不能或缺的公平正义。

真正要心疼的,是“摆摊一代”凝滞的命运,以及这种人生对孩子上升通道的阻塞影响。看得见的辛酸,总能得到可以悯恤的补偿,而那些看不见的规则失范,才是最需要警惕的地方。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