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谢师宴”是一道难解的社会试题

www.fjnet.cn?2013-07-02 10:25? 江德斌?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随着高考、中考结束和各学段招生工作临近,社会上“谢师宴”、“升学宴”等宴请活动开始“抬头”,不仅助长学生攀比风气,增加家长经济负担,也严重损害教育部门和教师的形象。日前,贵州省雷山县教育局发出《关于严禁参与“谢师宴”等宴请活动的通知》,禁止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谢师宴”、“升学宴”活动,将采取明察暗访等形式,对顶风违纪、造成不良影响的教师予以严肃处理。(据7月1日《贵阳晚报》)

“谢师宴”源自于尊师重教的历史传统,由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出发,从精神交流转变为物质拜谢,实则也符合社会发展的物质化进程,并已具备一定的民间习俗特征。而由教育局出面颁发禁令,单凭一纸通知就想杜绝“谢师宴”,不仅执行力受到质疑,恐怕也很难达到效果。

应该说,“谢师宴”乃是家长和学生自发行为,并非他人强迫消费,且属于私人宴请,跟官商之间的利益往来还是有本质区别的,不必一概禁止。但是,由于社会存在攀比心理,加之近年来浮华之风渐盛,“谢师宴”也由简单小聚慢慢变成了豪华盛宴,花费也越来越大,许多家庭难以承受,亦成为被公众诟责的焦点话题。

可见,“谢师宴”本身是一个社会问题,属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小插曲,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却并非最重要的东西,影响范围也很有限,主要还是因商家的刻意宣传推销而出名。“谢师宴”的兴起与消退,应该由社会自主选择,随着时代发展、社会思想进步而有所变化。而由官方下禁令的做法,实则是直接否定“谢师宴”的存在意义,等于是向民俗宣战,成败实在难以预料。

而且,教育部门发通告禁止“谢师宴”并非孤例,往年其它地方也有过类似行动,但收效甚微。“谢师宴”属于私人宴请,难以掌握到确凿证据,最终禁令因无法处罚而沦为空文。而教育部门干涉私人宴请,实则也是多此一举,“谢师宴”是发生在毕业、升学考试之后的行为,此时师生之间已无利益关系,不能以腐败论处,又何必去禁止呢?

教师只是一种职业,传道授业解惑乃是其本职工作,不必过于神圣化,反而需要为其祛魅,鼓励学生培养独立思想的意识,不能过度膜拜教师的光环。教师也是俗人一个,需要赚钱养家糊口,有社会交际应酬的需求,不可能生活在象牙塔里。而在批责或禁止“谢师宴”的时候,不妨也站在教师的立场上思考下,相比官员的权力腐败、公款消费行为,“谢师宴”有那么遭人恨吗?教育部门与其搞华而不实的“谢师宴”禁令,倒不如将精力放在惩治教育腐败上,才是真正的正途。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