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以"保钓"收过头税折射"欲收之税,何患无辞"

www.fjnet.cn?2012-11-29 09:23? 吴  江?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媒体调查发现,河北多个县出现了补交税和提前收税等征收“过头税”现象。诸多中小企业主被约谈。企业主李建国也被要求再交税。据他爆料,10月27日,他所在区域乡税务所一名负责人开会称,中日就钓鱼岛会有一战,因此希望企业再交税,支援国家。(《西安日报》11月29日)

“没啥也别没钱”,小家如此,大家其实亦然。对于地方财政而言,无论是公共服务、民生投入,要想当好这个家,也的确需要财政确保“粮草先行”,否则的话,即便政府有改善民生,增加公共投入的善意,也难免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不仅如此,有道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过惯了财税年年增收的“富日子”,忽然之间,财税增收压力重重,而过去投入的偿债压力却又纷至沓来,财政究竟如何“由奢入俭”,无疑是个严峻的考验。更何况,尽管各地调低了GDP增速,但既然财政增收仍然是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税收增幅更是有着自上而下任务分派,当然硬着头皮也得想方设法去完成。

事实上,“开源”从来都比“节流”来得靠谱,税收增幅不够,加大增收力度,要说也才直截了当,再不成,还可以“寅吃卯税”。不难设想,无论是扩大税源,抑或是今天把明天的税提前收了,既然收税这事儿可以在时空之间作无限拓展,所谓财税增收压力,看来不过是个伪命题,之所以会有“压力”,恐怕还得怪思路太过局促,眼界不够开阔。君不见,连钓鱼岛事件居然都成了一些地方政府多收税的理由,的确是“欲收之税,何患无辞”。

不可否认,吃惯了鲍鱼,忽然之间得改吃鲫鱼了,心中的不快与胃口的不爽,当然不难理解。不过,相比财税增收的压力,财税为何一定非得年年增收,恐怕更需追问。且不说经济走势不可能单边上升运行,建基于其上的财税收入随之而出现波动,其实再正常不过。即便经济在增长,政府财税收入是不是也要保持同步甚至遥遥领先,也同样值得商榷。

财税的最终目的,其实是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财政来源的征税,当然也需符合这一最终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增长从来都不应该成为税收的最终目标,更不应无视宏观经济的起伏的制定增幅指标。既然征税本质上会增加社会与民众的成本,如何维持财税的“最小化”,社会成本的“最低化”,恰恰应当成为财税政策的终极目标。不难设想,当为了实现“财税增收”,不惜“寅吃卯税”,财税增收的压力,其实被极大的转嫁给了实体经济,甚至不啻为对危机中的实体经济“落井下石”。

相比有着多元化税源的财政,独立的企业与民众,其抗风险能力其实要低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说,财税增收压力的背后,恰恰意味着实体经济与基本民生要面临更大的风险,承受更大的压力。这个时候,财政其实更需有所担当,而不是只管完成所谓的“增收”指标,却不去考虑实体经济与基本民生的困难与死活。

而对于财政本身而言,面对财税增收的压力甚至减少的趋势,其实未尝不是一次检视财政收支的一个契机,给各项财政开支的轻重缓急排个座次,哪些应该优先保障,哪些应该被限制,哪些根本就不应该花,不妨来一次有民意广泛参与的大讨论,或许,财税增收压力也正是促进财政转型与公开的良机。

之所以“财政增收”会成天经地义的事儿,甚至为此而制订出具体的增收目标与任务,其背后的实质是“财政增收”已然成为了一项政绩考核的指标,而行政指标化的“财政增收”也必然偏离财政最初的使命,甚至难免走向“与民争利”的反面。回到“过头税”,短期来看似乎有望维系财税增收,但当“过头税”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又何尝不是在杀鸡取卵、涸泽而渔呢。

一言以蔽之,“富日子”谁都会过,但能过好“穷日子”,其实才更显本事。面对财税增收压力,究竟是先把羊养养肥,还是不顾羊能否过冬,只管先割羊毛而后快,答案或许本该不言而喻。

  • 责任编辑:邓宇虹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