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防止幼儿园“小学化”,仅有指南不够

www.fjnet.cn?2012-10-17 10:29? 熊丙奇?来源:广州日报 我来说两句

近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文简称《指南》)。给学前孩子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成长设定了一个“阶梯”状的标准。

此次《指南》分两个部分,一是提出学习与发展目标,二是教育建议。客观而言,《指南》为幼儿园和家庭,引导幼儿养成健康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培育幼儿的情感提供了不少意见。但不论是教育建议,还是发展目标,在现实中都可能难以落实。而且,《指南》中提到的有关学习与发展目标还可能演变出新的问题。

比如,《指南》建议保证幼儿每天睡11~12小时。在越来越提前到来的学业竞争压力下,家长就是看着孩子哈欠连天,还要送他们上各种培训班、兴趣班。有调查显示,我国超过70%的中小学生都存在睡眠不足的情况。

《指南》提出5~6岁的孩子“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在“幼升小”的压力之下,很多幼儿早在3岁就达到这一水平了,如果到6岁还只有这一水平,是很难赢得择校竞争的。而《指南》提出的一些新标准,还有可能成为“幼升小”的新考题,比如,《指南》认为孩子需要有初步的归属感。5岁要能说出自己家所在地的省、市、县(区)名称,知道当地代表性的物产或景观。一些学校以此出题考学生,还可以拿《指南》作依据。

虽然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人指出,《指南》提供的是家长和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参照,并不是评价和衡量幼儿发展快与慢、好与差的“标尺”。实际上,鉴于我国存在“幼升小”择校热的事实,以及学校(幼儿园)管理的行政化特点,这些标准很有可能演变为评价和衡量幼儿发展的“标尺”。

除了上述问题外,《指南》所设定的一些目标,其实还存在把成人的意识强加给幼儿的问题。《指南》中有“能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变化并为此感到高兴”等标准,这本身就与同在《指南》中“6岁要学会倾听和接受别人不同的意见”的标准不符——学生完全可以对家乡不好的变化感到不高兴,有不同的意见。

所以,要让幼儿健康成长,不让学业负担赶走快乐童年,比《指南》更重要的有三,一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缩小学校间的办学质量、办学条件差异,缓解“择校热”——幼儿园的“小学化”都因此而生,家长就算懂得幼儿教育理论,也难以付诸实践;二是改革我国单一的评价体系,给予幼儿发展个性、兴趣的空间,目前,很多幼儿都被裹挟进“不输在起跑线”、“从幼儿园开始准备高考的”的洪流中,家长和幼儿园无不关注高考科目的学习,甚至不惜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三是给予学校办学自主权,只有学校有办学自主权,不围绕行政指标转,老师有教育自主权,才有学生的个性可言,学前教育才会真正关注幼儿健康的习惯养成和情感教育。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 责任编辑:邓宇虹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