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让纪录片走出孤芳自赏的空中楼阁

www.fjnet.cn?2012-06-19 17:37? 徐  娟?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一年半,观众规模目前已达6.6亿人,国际用户超过3000万户。摄制的《南海号》、《故宫100》、《春晚》、《超级工程》、《丝路》、《舌尖上的中国》等原创纪录片,在今年的戛纳电视节上备受瞩目。(6月1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现而今,提起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没有几个人不知道的,甚至因此还在社会上引发了“舌尖上的XX”现象。有人说,《舌尖上的中国》等纪录片创造收视神话,标志着经过多年沉寂,我国纪录片产业再次出发,踏上了繁荣发展之路。然而,在一片叫好声之中,却很少人从纪录片的本质属性出发,探究这些纪录片为何如此之“火”,这种“火”到底是昙花一现还是能被成功复制?

长期以来,纪录片之所以受冷遇,重要原因在于它的目光并没有投向当下火热的社会生活。打开电视机,历史人文、自然地理类纪录片占据了荧屏的大部分空间。在很多观众的印象中,纪录片的题材不是历史建筑,就是考古发掘,不是珍奇古玩,就是山水风光,反映当前社会现状的题材是少之又少。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很多导演拍出的纪录片就像美术馆里的油画一样,虽然精美,却只能远远地欣赏,缺少与观众的互动,很难引起人们的共鸣。”

就广大纪录片的受众而言,他们在关心“过去发生了什么”的同时,更关注的是“正在发生什么”。简言之,反映当下老百姓衣食住行、老百姓所思所想所盼、老百姓乐趣苦恼向往的纪录片,才能在公众中引起强烈共鸣。《舌尖上的中国》等一大批优秀的纪录片之所以受热捧,就在于它将镜头对准了大时代中的普通人物,让纪录片回归其本质属性——人文关怀。遗憾的是,由于我们许多纪录片缺乏对现实和当下的观照,缺乏对人的心灵和生存境遇的关注,不仅在国内陷入了“高投入低收视”的窘境,同时也削弱了角逐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国际著名纪录片导演顾兹曼曾经这样说:“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打造好纪录片这部“国家相册”,固然需要政府的扶持、市场的培育,但最为基础和关键则在于,让纪录片走出孤芳自赏的空中楼阁,增加对普通人生存状态的关注,并延伸到对社会的关注、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从而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舌尖上的中国》等纪录片能否成为经典,需要时间淘洗,而它给予今天的启示与反思则已在眼前。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