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应对毒地住宅,我们有准备吗?

www.fjnet.cn?2012-06-05 07:05? 于文军?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据6月4日《财经》杂志报道:在工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用地结构调整之中,占据市区优越位置的一些劣势工业企业,纷纷通过易地、搬迁改造,退出繁华地段,其遗留的大量毒地亦随之被暴露于城市的阳光之下,由于其地理位置往往优越便利,大量毒地开发为住宅用地,毒地的潜在风险也大大加剧……

食品安全危机已经让人提心吊胆的了,如今,又多了个毒地污染和“毒地住宅”,真够添堵的了。

2001年起,国内城市兴起了大规模的改造,“退二进三”,一大批高污染工业企业或关闭,或易地搬迁到城市边缘,或改行办三产。这些企业腾出的地块多半处于城市黄金地段,可谓“寸地寸金”,很快就被用于商业开发或商品房开发了。应当说,当时的城市改造对于治理城市空气污染等环保问题是有贡献。

然而,这些企业腾出的地块不少是毒地,即从事生产、贮存、堆放过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因其迁移、突发事故等,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并产生人体健康、生态风险或危害的地块。不少毒地未经任何处理修复或治理,就直接用于开发。业内资深专家指出,各类不同性质的全国污染场地应以万计,仅是农药厂污染的场地就占据相当高的比例,但处理和正在处理的屈指可数。

毒地对人类健康的“隐秘杀手”。有资料显示,毒地对人体的危害,往往需要十年、数十年才会显现。美国原为工业废弃物垃圾场的拉夫运河,在1953年被填埋覆盖后开发成大量的住宅和一所学校。24年后的1977年,当地居民频频发生孕妇流产、儿童夭折、婴儿畸形、癫痫、直肠出血等病症,经调查后才真相大白。遗憾的是,我们对毒地及“毒地住宅”的了解不甚了了,对所住社区的用地历史数据几乎一无所知,也许,我们可能正居住在比垃圾更具危害的毒地之上,我们的健康可能被毒地悄然威胁着……

“衣、食、住、行”是老百姓关注的大事,忽视不得,毒地污染和“毒地住宅”当引起我们的警觉,未雨绸缪,刻不容缓。毒地污染是个新课题,我们缺乏足够的准备,“哪出事、治哪里”,比较被动,缺乏搬迁前强制性的污染评估程序,缺乏事发后谁污染谁负责的处理机制。要改变这一状况。目前,中国对毒地的监管和修复并没有明确的立法。要通过立法,解决监管真空问题。与此同时,应对存量或增量的毒地状况,如,面积、污染程度、治理情况、开发再利用等情况,予以认真细致的排查,运用综合手段解决。毫无疑问,应对毒地污染和“毒地住宅”涉及到一系列新的、棘手的问题,如,污染场地的治理由谁负责?污染场地的修复资金由谁埋单?采取什么样的修复标准和方法?等等。再难,也不能拖,越往后拖,投入的修复资金就越高,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