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乒乓球都没见过,农村教育希望何在?

www.fjnet.cn?2012-05-15 07:52? 叶祝颐?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宁夏海原县高台寺小学,所拥有的图书大多是20年前获捐的,书籍早已发黄,很多书也有了破损。从该小学毕业的马志鹏,于去年3月份在就读的天津大学募捐了几百册图书,不过因为数量有限,有的孩子至今没看过一本课外书。除此之外,学校的校舍破旧,体育器材也很奇缺,大家司空见惯的乒乓球、足球、单双杠等体育器材,孩子们只在电视中见过。(5月14日《现代快报》)

城里孩子在忙着“拼爹、拼钱、拼命”择校,而农村学校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没有课外书,没有音体美老师,没有教学器材,没有见过乒乓球、足球……一些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教育现状如此糟糕,让人心情沉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到2012年达到4%。教育经费或将有大幅增长,在具体的分配上,义务教育也将占据较大的份额。如果说义务教育是一个装满水的木桶的话,按照木桶理论的原理,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就是其中一块短板。如何让贫困地区孩子享受公平的教育权利,让农村学校争取到应有的权利与地位,十分重要。否则,城乡教育差别越来越大,农村孩子上升通道越来越窄,“寒门出贵子”越来越少,农村教育的希望一片渺茫。清华大学近期公布的抽样调查显示,在获得保送资格,自主招生名额以及高考加减分优惠政策时,农村的“寒门子弟”处于劣势,城里学生所占比例超过了7成。有的农村学校连基本教学条件都不具备,教学任务都不能完成,保送资格与教育公平又从何谈起?

从加大教育投入到师范生免费制度,近年来,国家对教育事业给予了很多政策支持。特别是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既可以保证贫困生完成学业,又把优秀学生吸收到教师队伍里来,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还能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这对“求师若渴”的农村特别是贫困农村学校,无疑是好事。但是贫困地区学校很难留住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让人担忧。

应该说,近年来,教师的经济待遇、社会地位有了提高,尊师重教的舆论氛围正在形成,教师的职业发展前景越来越好。法律明确规定:“教师的工资待遇不低于或者高于公务员的水平”。但是教师待遇还存在城乡差别,地区差异。多数教师的待遇与地位并没有与公务员平起平坐。在一定范围内,教师的职业认同度并不高。一道奇怪的风景是,城市与发达地区的学校、重点学校人满为患、超编超员,教师们还在削尖脑袋往里面钻,而贫困地区“求师若渴”,骨干教师不断流失,公办教师不愿意来。还在靠老教师甚至代课教师支撑着农村教育的希望。农村学校音体美课程都开不起来,教育发展不均衡、投入不足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要改变贫困农村的落户教育面貌,相关制度设计应考虑得更加周到。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大贫困地区教育投入,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并把教育投入用到刀刃上,完善相关教育教学设施;另一方面,贫困地区交通不便、教师工作条件艰苦、待遇微薄,城市超编、农村缺编的教育发展现状需引起足够重视。虽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业已出台,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已经全面展开。但是,在我看来,农村希望小学破烂不堪,教学设施奇缺、因师资缺乏导致多门课程成为摆设,就是一份沉甸甸的教育改革建言。加快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投入与绩效工资政策向贫困地区与薄弱学校倾斜,切实改善贫困地区与薄弱学校学生学习条件与教师待遇,给农村地区配备安全校车,实现教育起点公平、均衡。十分重要。否则,即使国家培养了“免费师范生”,给农村学校配齐了教师资源,也难保证他们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教育土壤里“生根发芽”。农村教育希望依然渺茫。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