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落户公厕上名校是一道病态教育风景

www.fjnet.cn?2012-05-14 10:13? 叶祝颐?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5月12日,广州小学开始统一报名。一些学生家长为让孩子上名校提前守候。今年,广州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比例要控制在10%以内,择校比往年会更加困难。有的家长为让孩子上名校,人为制造人户分离、空挂户,甚至将孩子户籍挂在公厕。名校严查以择校为目的的“空挂户”,在报名的家长中抽查过去三年内的水电费单,以了解该住宅是否常住。(5月13日《广州日报》)

为了让孩子上名校,家长煞费苦心制造户口空挂,甚至不惜削尖脑袋落户公厕。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名校以抽查水电费清单的形式严查空挂户,让这些家长给孩子择校的如意算盘落空。但是我并不忍心责怪家长钻空子。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担心孩子输在第一起跑线上,也是人之常情。如果家门口的学校不错,或者他们有办法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他们根本不会动“落户公厕”的歪脑筋。户籍民警也难有徇私的机会。

放眼望去,不仅是广州,孩子落户公厕的现象并不鲜见。据《生活新报》报道,老师家访发现,昆明某名校附近一座公厕的门牌号居然落了24个人的户口。至于户口空挂就更普遍了。中国青年报曾报道说,乌鲁木齐市城区有近300万固定人口,人户分离总数超过20万人,其中18万人是“为了孩子上学,户口跟着名校走”。

问题是,政府已经划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孩子就近入学的范围。家长为何不买账,削尖脑袋制造新的“就近入学”呢?其实,落户公厕也好,户口空挂也罢。说到底,还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惹的祸。学校布局、就近入学范围与公众就学期望值不一致,优质教育尚属“紧俏商品”,根本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从教育公平与效率的角度讲,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门应该把教育投入向薄弱学校倾斜,但是,地方政府基于教育政绩的需要,并不愿意大规模投资薄弱学校建设,因为名校基础本来就不错,投入名校效果立竿见影,容易出成绩,而薄弱学校投入欠账多、见效慢。地方政府往往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名校身上。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举全市之力”建设XX学校的标语,便是佐证。由于名校与薄弱学校发展不均衡,形成了薄弱学校生源锐减,名校爆棚的择校局面。

虽说不少地区开展了学校标准化建设活动。教育资源经过整合,名义的重点学校被取消,薄弱学校的情况有所改观,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有所改观,但是重点学校很快换上示范学校的招牌,学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这既有硬件差异,也有师资力量与教育环境的差异。而一些地方谈学校标准化建设,大多像麦当劳开店一样,倾向于给薄弱学校补充硬件设施。学校师资力量与教育教学管理等教育软件配置成了教育发展的软肋。由于教育评价机制单一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之间教师的物质待遇与事业发展环境也不一样。学校对优质师资多采取保护措施,造成师资流动困难,这也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一大壁垒。

如何打破择校困局呢?我以为,家长有私心,学校有私心,但政府不能有私心。虽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均衡义务教育资源,解决择校问题不会一蹴而就。但是政府与教育部门要拿出诚意、付诸行动,在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上把一碗水端平。如果教育评价机制与教育政绩观不改变,地方政府不从教育大局出发,死守名校面子,热衷名校建设、忽略薄弱学校发展;不解决落户公厕背后的深层次矛盾;即使官方再三强调“不择校”,择校问题并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在教育资源配置矛盾突出的地区,择校问题甚至会愈演愈烈。

说到这里,笔者想起两则案例:一则是:“日本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设施不相上下,教师经常流动,由教育部门统一调配,所有学校发展都很均衡,家长根本不用为择校操心”。另一则是安徽铜陵创造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的“铜陵奇迹”。 我不敢奢望我们马上达到日本义务教育的水平,复制铜陵奇迹也非易事。但是政府至少可以从中感悟一点什么。试想:如果家门口就有好学校,谁还会把公厕当香饽饽?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