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论文博士”是大学之耻

www.fjnet.cn?2012-05-04 08:37? 何人可?来源:燕赵都市报 我来说两句

5月3日,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在任厅长正在清华大学读在职博士却从未上过课的消息传了出来。消息一出,舆情可观。

对此,清华大学有关方面负责人证实,该厅长确实是法学院在读博士生,但是,该厅长并非“普通博士”,而是“特殊博士”。所谓“特殊博士”,有一个专有称呼,叫“论文博士”。

好一个“论文博士”,这可真让公众长了见识。在当下世代,还有什么比“论文博士”更能标示大学的教育水准和道德认知水准?还有什么比“论文博士”更能表现一些官员滥用社会资源的贪婪形象?还有什么比“论文博士”更能说明越来越多的高考状元、优秀高中生弃清华、拒北大而南奔香港、外赴欧美的真正原因?

“厚德载物”,这不是清华大学校训里的一句话么?从清华大学对“厅长博士”的回应中,人们看到,有关解释连厚道都谈不上,更谈不上“厚德”。相反,可称得上“厚”之又“厚”的,应该是其他东西。例如,“论文博士”,“不是只有法学院才有,学校招收这种类型的博士也有二三十年了,其他学校也有。这是一个正常的招生类型”。再如,关于“厅长博士”,实际不只一人,仅“厅长博士”所在的“班”就多达“十来人”。

如此,按照上述逻辑,“论文博士”的正当性,是因为A:“不是只有法学院才有”;B:“学校招收这种类型的博士也有二三十年了”;C:“其他学校也有”。而“厅长博士”的正当性原因则相对简单,那就是因为其所在“班”有“十来人”。然而,这是什么逻辑呢?难道一件事情,干的人多,干的时间长,就自然具备正当性了?

不过,正是这个荒诞的逻辑,却道出了高等教育领域一些乱象的严重程度。“论文博士”的诞生已经有二三十年,而且不只清华大学独有……如此长的时间内,如此普遍的现象,教育主管部门的态度究竟为何,人们不得而知。如果“这是一个正常的招生类型”的话,那么,为什么连在校的“非论文博士”都不清楚这个“正常的招生类型”为何物?而更让无数拥挤在考研窄路上的莘莘学子徒唤奈何的是,“论文博士”不仅不用上课,而且连入学考试都被免掉了。

问题当然还不仅在“论文博士”本身。其实,国外一些大学同样有所谓“论文博士”。当然,国外“有”,也并不能证明国内“有”的正当性。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外“论文博士”候选人的产生,是以统一标准公开面向全社会的,因而具有发掘社会人才的作用。而在中国,“论文博士”的“甘霖”几乎只洒在官员和大款身上,所以才会出现“论文博士”班的成员非富即贵的现象。在现在社会环境下,对“论文博士”,应一刀切地予以剔除。这,于国家,于社会,会有什么损失吗?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