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防“不择手段” 不妨学学“反向约谈”

www.fjnet.cn?2012-04-16 07:58? 易国祥?来源:长江日报 我来说两句

对中学生国旗下的“激情演讲”,最理性的评论,当属“讨论问题和规则遵守各归其位”。可以高调维护学生表达对教育现实看法的权利,却不可以放纵一个成长中的学生为了善意目的而“不择手段”。这是超出教育回归理性的另一种文明追求。

怎样防范“不择手段”,笔者最近读到《人民日报》一篇文章,介绍山东省、市、区(县)三组开展管辖范围内干部“反向约谈”组织部领导的文章,对认识和化解中学生“不择手段”而“激情演讲”无不借鉴。

官场的“反向约谈”,揭开了“吏部”的神圣面纱,打破了干部与组织部门互动的禁忌,最重要的是,消除了干部找组织部领导汇报思想时“跑官要官”的心理障碍,解开了这个令许多人说不清道不明的魔咒。在干部任用问题上,跑官要官从来就不是一个公平的批评,在当前语境下,处于弱势的干部,动口或动足,都有可能被认定为“跑官要官”。强势的与领导关系热烙的,用不着跑也用不着要。结果是,有的干部可以做“选择题”而理所当然,而有的干部只能做“填空题”却心存侥幸。

真正的而不是作秀的“反向约淡”,是正面认可“负面行为”,是对弱势干部群体的一次“援助”,也是“特赦”不同声音的制度性安排。组织部门不仅能真实掌握干部思想动态,干部队伍中欲说不许欲罢不能的压力也就不释自解。笔者建议,约谈的对象应该突破组织部门,扩大到干部可以约谈更多的领导。

对教育现状的诟病,“激情演讲”的中学生并非是第一个说实话的孩子,其中的话题总是“经常谈起,从未做到”,以至于让一个学生以大义凛然的气概喊出来,我们除了尴尬,从良知来说本来没有理由过多指责,校方有限而可贵的克制不值得过度褒奖。

为了“应试”,我们有太多的“应景”;“应景”多了,就成了“应该”。以为假的成了真的,毛糙的成了光滑的,带刺的玫瑰成了芬芳的栀子花。但纸是包不住火的,当积压的火焰一旦爆发,我们的宽容和大度,只不过是伤疤的最后一块遮羞布,于事无补。

如果说“宽容”是给“出格”的最好一课,那么给跃跃欲试的人们打开“前门”则是更好的一课。不论是官场还是学校,不论是社会还是团体,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只有在表达中才能学会表达,不让表达谈何善于表达。然而,表达自由只是问题的一个层面,让各种事物回归到自己的本质上来,才是正道。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