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应试教育下,人心比汉服更奇怪

www.fjnet.cn?2012-03-22 08:24? 马想斌?来源:华西都市报 我来说两句

近日,浙江永康丽州中学一名高三女生穿着汉服,若无其事地走在教室外。该女生见到记者时弯腰作揖,动作优雅大方,称穿汉服到校是希望向同学介绍汉服文化。学校表示,为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已派老师“送”其回家换衣服。(3月22日《华西都市报》)

一件小小的汉服、一个文弱的女生,不仅引起了学校迅速反应——将其送回家,还惹来社会的讨论:是学校规范教学秩序还是应试教育扭曲了人心?在争论过程中,一些较为极端的人将这理解成了“高三女生穿汉服被学校歧视”,理由是学校将汉服当做了奇装异服。

其实,学校并非歧视汉服,而是出于管理的需要。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中小学对学生服饰、发饰都有严格规定,对学生不能穿什么是有明文规定的,比如在正常上学期间,不允许奇装异服,女生不准染发、烫发等。

学校规定的奇装异服,并不是说这种衣服不好,只是说这种服饰并不是现阶段中小学生可以在校内穿的主流服饰。这种服饰容易分散其他同学的注意力、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利于学校整体秩序的维护。从新闻原文看也确实如此,汉服女生对记者拱手作揖的动作,让边上的同学炸了锅,甚至有人高呼“穿越啦”。

在应试教育严重扭曲,沉疴虽久但未能根治的情况下,很多人对基础教育的严格和高等教育的自由,存在认识的误区,对个人权利与集体规范关系也存在立场偏颇。中小学、大学和成人社会不同,有着更为严格的管理规范和制度。汉服女生介绍汉服文化的初衷虽好,但客观上没考虑到学校规章及教学秩序,做法欠妥。

然而,学校僵硬地将汉服女生“送”回家的做法,则更加欠妥。真正的教育,在尊重既有学校规则之上,应该有所包容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却不料,应试教育禁锢了学校和老师的思维和手脚,让他们习惯于守旧而非创新,倾向于管教而非引导。在这种思维主导下,一看到学生穿汉服上课,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主动换衣,而是一门心思地强行“送”其回家。

应试教育的功利性,让学校不顾女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背离了引导孩子成长的初衷;应试教育的沉疴,让围观者失去了基本的理性,也一味地强调宽容、背离了基础教育的管理。一件小小的汉服,让我们看到,一些人的心态,比那件汉服更加奇怪。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