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PM2.5终入国标你我更应身体力行

www.fjnet.cn?2012-03-01 09:07? 沈  彬?来源:东方早报 我来说两句

2月29日,国务院举行常务会议,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标准增加了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8小时浓度限值监测指标,要求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与臭氧等项目监测,并逐步在全国各地推广。

PM2.5,这个去年迅速升温的热词,正式进入国家标准。在环保问题上,民间舆论与政府决策形成了良性互动,让我们看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改善环境的决心。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相对于现行的1996年《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所监测的PM10来说,PM2.5粒径小,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可进入人的呼吸系统,对人体健康影响更大。

从PM10到PM2.5,体现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更深入的了解。PM2.5最早由美国于1997年公布。美国从研究到执行标准,经历了十多年。截至2010年底,除美国和欧盟国家,世界上大部分国家还未开展对PM2.5的监测,大多是对PM10进行监测。而中国现在也走进了PM2.5时代。

PM2.5是进步,也会带来“进步的痛感”。这种“痛感”将促进产业升级、改变能源结构,甚至改变我们的出行、生活方式。

何谓痛感?近年来,上海空气质量治理取得了长足进步,而PM2.5进入空气质量标准,意味着大气治理将从新起点开始。去年年底,上海市环保局公布了过去5年上海PM2.5试点监测工作,按环保部于去年11月公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过去5年上海的PM2.5年均浓度都超标了。

虽然,这些数据只是基于目前有限的试点监测点位,但公众还是对本市PM2.5污染水平有了一个基本了解。市环保局也坦率表示:由于PM2.5的纳入,上海空气质量优良率可能下跌15%左右。这是需要“打预防针”的。我们千呼万唤PM2.5,就是希望对大气质量有更精确的评判,以有效改善环境。现在新标准真的来了,数字可能有一些残酷,但我们要学会面对现实、解决问题,而不是妄自菲薄。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